細胞有記憶 大腦接收訊息同時儲存成兩份

▲▼大腦,示意圖。(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大腦,示意圖。(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ixabay)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和日本科研團隊發現,大腦會將接收到的訊息同時儲存成兩份一樣的記憶,分別用於當下使用與長久保存。在此之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訊息會先在大腦海馬體(Hippocampus)中形成短期記憶,接著才會逐漸轉化成長期記憶。另一個理論則指出,記憶以一種能量的形式儲存於全身細胞中。

部分醫師認為器官受贈者在術後發生喜好與性格上的改變,是因為細胞殘存記憶(Cell Memory),將原先器官擁有者的經驗傳到受贈者身上。美國有件著名案例,一位高中生接受心肺移植手術後,多次看見捐贈者過世前的畫面,之後她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小說《換心》(A Change of Heart ),也蒐集其他「細胞記憶」的相關故事。

據《端傳媒》一份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和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曾對小老鼠做出實驗,得出「海馬體與大腦皮層中或許同時寫入了兩份一樣的記憶」的結論,並共同發表研究報告。他們標記小鼠特定位置的神經元,追蹤特定記憶的形成,再將光線射入小鼠的大腦,以控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打開與關閉。

電擊操作後,他們發現,在小鼠記憶生成的頭幾天,當「皮層不成熟」時,儲存的長期記憶不會被使用。如果研究人員關閉位於海馬體的短期記憶,小鼠便忘記遭受電擊一事;但只要刺激長期記憶,牠們就會重新憶起對電擊的記憶。另外,若海馬體與皮層之間的聯繫受阻,長期記憶就不會成熟,且似乎不會被使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Mark Morrissey表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同時形成,接著朝不同方向演變,處於皮層的記憶變強,在海馬體的則變弱。而阿茲海默症中,海馬體是首先受損的區域,症狀為記憶力衰退和喪失方向知覺。

▲健忘別輕忽 當心是失智症狀(圖/優活健康網提供)

▲健忘別輕忽 當心是失智症狀(圖/優活健康網提供)

記憶指個人經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將訊息保存的心理現象。訊息轉化成記憶,至少需要三個訊息運作階段,包含編碼(encoding)、儲存(storage)和檢索(retrieval):編碼好比程式語言,因外界的刺激不能直接被大腦接受,需經轉換;儲存部分將記憶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三類;檢索則是在短期儲存中逐項搜尋,用來取出記憶,而搜尋每一個訊息的時間約為40毫秒。

感官記憶幾乎可涵蓋所有被身體感官感知到的訊息。但因訊息量過於龐大,大約只會持續幾秒鐘的時間。由於感覺儲存的訊息並不會一直存在腦中,人類所需的特定訊息才會進入到短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訊息通常經20秒後衰退,且容量十分有限,就語音訊息來說記憶的廣度只有5~9項,但若此訊息是有意義的,則記憶的廣度會擴大。除此之外,組塊也是擴充記憶的方法。

長期儲存容量較大(約為600到2500張照片大小),是最大的訊息儲存槽,其中的訊息來自先前短期儲存的訊息。若我們想取出長期儲存的記憶,必須先將其送回短期儲存槽以供使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