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一部中國共青團發布的影片近日在中國網路上瘋傳,其中可以看見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子試驗領域專家林俊德在癌症確診到去世的最後27天,儘管戴著氧氣罩、插著十多根管子,仍抓著筆電工作到最后一刻,甚至就連意識已經有點模糊時,還不忘提醒女兒他目前的工作只做到哪。截至9日中午,這短短僅6分多鐘的影片,已經吸引超過110萬人次觀看。
林俊德生於1938年,來自福建永春,1960年於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後,便投身軍旅,之後除了開始的2年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之外,他一輩子的所有幾乎全都投注於核試驗工程,自從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中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他參與了中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即使身患膽管癌晚期,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未完成的科研項目,在生命的最後8天,他3次拒絕手術治療,強忍病痛整理完用畢生心血積累的大量科研資料;在生命的最後3天,他3次打電話指導科研工作,2次召集課題組成員布置後續任務;而在生命的最後1天,他用盡氣力向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發起了悲壯沖鋒,9次請求下床工作,直至把他最牽掛的某重大課題技術思路梳理清楚,留給後人。
臨終前,林俊德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國防科研試驗,我很滿意。」報導指出,在總裝備部某基地歷史展覽館,擺放著一台形狀像「罐頭盒」的儀器,據介紹,那就是林俊德帶領項目組研製成功,並在中國首次核試驗中立下卓著功勳的鐘錶式壓力自記儀。
▼林俊德到最後一刻之前,都還不忘學生的博士論文。(圖/翻攝自央視報導)
報導表示,這台如今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儀器,見證了林俊德在羅布泊荒原戈壁度過的52年艱辛歲月,也記錄著他與同事佔領一個個科研高地的攻關歷程;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為打破西方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中國當局作出發展核武器的戰略抉擇,接獲命令的林俊德和其他科研人員住著地窩子,吃著玉米麵與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又鹹又澀的河水,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著科研攻關。
時間來到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研發的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在爆炸現場做採集工作,而接獲任務的正是林俊德與他的工作小組;由於儀器要在零下60攝氏度的低溫下工作,當時單位沒有低溫箱,冷庫的溫度也滿足不了要求,林俊德和同事就背著儀器,爬到海拔近3千公尺的山頂,在空氣稀薄、寒風刺骨的山上整夜做實驗。總算完成採集任務。
據報導,林俊德一輩子,被人看作學習狂和工作狂;他這樣總結成功,抓住機遇,然後發狂地工作,即使年紀上了70,在他的日程表裡,搞研究、做實驗、帶學生仍幾乎佔去所有時間。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他參加學術評審會,從來不收評審費,不是自己主持的專案堅決不掛名。他有「三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不輕易發表意見;裝點門面的學術活動堅決不參加;不利於學術研究的事情堅決不幹。
據報導,52年紮根戈壁大漠,林俊德把畢生心血獻給了中國國防科技事業。他曾說過,「我們這代人,留下的不是痛苦的回憶,留下的是一種自信,一種自尊。」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報導強調,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對於林俊德院士來說,馬蘭是他奮鬥一生的地方,是他永遠的家。
▼在病榻上,林俊德說,「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國防科研試驗,我很滿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