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的「低可視度」塗裝。(圖/翻攝自大陸網站,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解放軍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日前組織「殲-16」的改裝訓練同步運行新一代的空軍訓練法規。從曝光畫面來看,殲-16搭載低可視度塗裝,執行近距離伴飛還可操作雙機包夾戰術,顛覆外界認為只能當作殲-20補充機型的刻板印象。由於雙機包夾戰術屬於技術含量較高的演練科目,更被美軍喻為是「野蠻的飛行動作」,解放軍此次刻意進行操演旨在凸顯飛行人員已能自在駕馭殲-16。
殲-16是以殲-11作為基礎研製的多用途雙座殲擊轟炸機,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能夠同時攻擊並且識別多項敵軍目標。殲-16最初的設定是用來替換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大量裝備的蘇-30MK2與蘇-30MKK系列戰鬥機,上述戰機負責對地打擊、遠海制空等任務,編制的飛行員日常年均飛行小時超過250小時,足見任務的艱鉅程度。
解放軍空軍為了應對日趨複雜的軍事鬥爭,展開高強度並且貼近實戰化的訓練內容,卻也考驗著戰機的機體壽命。從9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先是從俄羅斯引進蘇-27系列戰鬥機,隨後逐漸實現國產化的工程,還從俄國引進蘇-30多用途戰鬥機作為對地打擊和空對空作戰的補充機型。包含中國自行生產的殲-11、引進的蘇-27系列戰機以及後期引進的兩型蘇-30,解放軍累計裝備的蘇愷中早期型號戰機總數更是超過400架,使得中方稍微能夠彌補與同期他國重型戰機的技術鴻溝。
時間來到21世紀的前十年,上述戰鬥機的機型相對落後,機體壽命更是不斷降低,飛機的維護時間與故障頻率也大幅上升,加上現役不少空軍部隊仍在使用殲-7、殲-8,汰換機型的需求甚至比服役殲-20更加急迫。倘若繼續從俄國引進蘇-35戰鬥機,頂多只有24架無法進行一比一的替代,就算採用1:1.5的替代比例也是接近200多架,距離400架的總基數仍然相距甚遠。
鑒於上述軍備需求,解放軍決定採行國防工業自主化,旨在針對飛行員改裝操作難度較低的新型鬥機,於是殲-16也應運而生,採用兩台國產的渦扇-10發動機,搭配陸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火控和飛控系統,促使殲-16延續蘇愷系列戰機的飛行特性,成為解放軍最新的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有分析指稱,殲-16未來可望執行現役蘇-30和殲-11的戰備值班任務,更有可能伴飛轟-6K執行遠海訓練任務,至於實際成果還需通過進一步驗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