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藻類因波浪攪動而發出藍光。(圖/翻攝自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Twitter@Scripps_Ocean)
實習記者王芳瑋/綜合報導
加州聖地牙哥海灘近日出現類似馬祖的「藍眼淚」夜光藻紅潮,使得浪花發出螢藍色的光芒,像是藏在海浪中的藍寶石一樣絢爛。遊客和衝浪客紛紛在晚間到海邊,一睹這奇幻美景。
據環保資訊網站「自然網」(Mother Nature Network)報導,這種現象是一種叫做多邊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的水中浮游生物發出的藍光所致,這種渦鞭藻(dinoflagellates)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在聖地牙哥周圍的海域。
這種藻類在白天時呈現清淡的紅色,也就是所謂的紅潮;但到了晚上,藻類被海浪攪動推擠時,就會發出的明亮的藍色光芒,除了在波浪中發光之外,被沖上沙灘的浮游生物也會因人的踩踏而留下藍色的足跡。
這種美景在本周稍早的時候出現,科學家不確定這「藍眼淚」將會持續多久,而上次聖地牙哥出現紅潮是在2013年。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梅麗莎˙卡特(Melissa Carter)表示,紅潮通常3到7年會出現一次,但「這8年間我們已經看到4次,出現的頻率是過去30年來最高。」
A #RedTide has brought #bioluminescence to San Diego beaches. Learn more about the phenomenon here: https://t.co/tB60nDSkHD. Photo by Erik Jepsen/UC San Diego pic.twitter.com/JiKg28Gz42
— Scripps Oceanography (@Scripps_Ocean) 2018年5月9日
雖然頻率增加了,但仍然很難預測它何時會再次出現,因為科學家們不了解這些藻類出現的原因。卡特指出,這些藻類可能需要一種非常複雜的階段才能出現,「確切的條件還未能知曉,但變因可能包括水溫,風速,水中存在的其他細菌或其他條件。」
報導也提醒,若遇到像「藍眼淚」一樣發光的水域需要小心謹慎,雖然大部分的藻類都是無害的,但其中可能有些會有輕微的毒性,如:澳洲摩頓灣的發光藻類就有高含量的氨。聖地牙哥的紅潮也可能增加耳部和鼻竇感染的機率,儘管這也有可能是來自水中的細菌而不是藻類。
▼2013年在聖地牙哥海灘所拍攝到的「藍眼淚」。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