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元/監獄當安養院?收容人口老化背後的意義

▲▼鐵窗,監禁,監獄,受刑人。(圖/Pixabay)

▲當一個人習慣在監獄中任別人替自己決定生活的大小事,大腦不再需要為生活而思考時,已經無法負擔的起自由的代價了。(圖/Pixabay)

曾經有人問過我,「是不是有人一生離不開監獄,以監獄為家了?」我的答案是有,確實有人離不開監獄。

過去有一部電影,名叫《刺激1995》,那是一部典型的監獄生活電影,在電影的對白中,有一位監禁逾三十年的老鳥,對剛入監獄的菜鳥說:「你剛進來的時候會討厭監獄,過不久你就會習慣監獄,到最後你會離不開監獄。」這句話說得真是貼切啊。

一個人初被關進監獄,就好像是一隻剛被捕獲的野生動物,被關在獸籠裡,與大自然完全隔絕,重新適應籠子裡的生活,這會有一段相當痛苦的時間,不停地衝撞鐵龍;然而動物的適應性是很強大的,求生的本能是堅毅的,也許剛開始撞的鼻腫血流,不吃不喝,但幾個月後,躁動的狀況就安靜下來了,開始吃籠子裡的飲食。而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年,動物已經習慣被人豢養後,牠便失去了過去在野外求生的能力。在許多動物頻道的節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長期被豢養的動物要回歸山林,需要花上許久的時間重新被訓練,才可能確保成功野放。

人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習慣在監獄中任別人替自己決定生活的大小事,三餐都有人幫你送進牢房,大腦不再需要為生活而思考時,這樣的人也失去了回歸社會正常生活的能力,他已經無法負擔的起自由的代價了。

監獄裡刑期較長的收容人,一生進出個幾次監獄,大概就會在那裡終老一生,因為他已經不會在自由社會中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正常社交,而家人朋友的放棄,更令他不知道哪裡是家。

過去我在各個場合或是文章上便一再呼籲政府機關要重視監獄教化、技職訓練、中途之家及更生照護的工作,將這些事項串在一起,就如同在訓練被長期豢養的動物學習如何回歸山林;而僅僅是因為假釋通過或刑期屆滿,就將收容人踢出監獄大門,讓他們自生自滅,因此就面臨了高達60%以上的再犯率。

當一個收容人在年輕時入獄後,沒有在教化上與更生照顧上受到正確的對待,極易造成再犯,而一再犯罪的結果就會變成剛剛所說的情況,監獄終究成了他的家。但我想問,這真的是他們願意接受的人生嗎?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喜歡被關,但除了監獄,再也無處可以生活時,這該會是他們最悲哀及無奈的選擇。

老年犯罪人口及收容人數不斷的成長,根據《聯合報》2015年的報導,收容人的高齡化問題,已讓監所在照護方面出現困難。法務部統計,台灣去年的高齡收容人數高達2,551人,比2005年的964人增加1.6倍,預計再過8年,高齡收容人就會占全體收容人的一成以上。

鄰近國家的日本,也同樣面臨收容人年齡嚴重老化的問題。據媒體報導,牢獄生活已然成為日本養老的一環。日本政府統計數據顯示,監獄囚犯中的老人百分比年年創新高,目前幾乎每5個女囚就有1個是年屆65歲以上的長者。愈來愈多獨居的貧窮老人們因犯罪被定罪收監,而且即使刑滿出獄亦不惜再犯,寧當階下囚,不做自由人,不圖別的,只為安老。

日本整體經濟國力的下滑,固然也是這個現象的重要因素,但我揣測這些會將監獄當養成養老院的人,絕非人生第一次進監獄「養老」,畢竟監獄對從未入監過的人來說,那是充滿恐懼的暗黑地獄。

台灣目前所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現象,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但監獄收容人口老化的問題,卻非單純人口結構老化一句話便可完全解釋清楚的。老人的再犯率提高,牽涉到獄政、教化、更生及社會老人福利等問題,都在在需要我們的政府再加把勁了。

好文推薦

劉北元/獨居監禁 一個人的世界比身體的酷刑更惡劣

劉北元/外役監是爽缺還是監獄離家最近的路

劉北元/打開鐵窗內的絕對封閉 權力不被不當使用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劉北元,作家、更生團契志工,曾任律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法律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