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烏坵是國共雙方最後一場海戰的戰場,烏坵海戰(大陸稱「崇武以東海戰」)也破滅了蔣介石反攻大陸夢。
烏坵守軍因傷患官兵需要緊急後送治療,經戰情回報後,海軍於54年11月13日13時20分,從澎湖馬公基地派出二戰後接收自美援軍艦640噸的PCE-41「山海」艦」與650噸的PCE-51「臨淮」艦兩艘巡邏艦趕赴烏坵執行運送任務。
當時,台灣海峽西側東引島泊有「太湖」護衛艦、「柳江」獵潛艇;金門島料羅灣錨泊「維源」、「珠江」獵潛艦;美國第7艦隊2艘驅逐艦艦在烏坵島正南和以東海域巡弋等6艘國軍和美國軍艦。
當晚,共軍海上指揮員魏垣武決定派出護衛艇31大隊的573、579艇與護衛艇29大隊的576、577艇組成第1突擊艇群,主攻「山海」艦;護衛艇29大隊的588、589艇組成第2突擊艇群,牽制「臨淮」艦,由29大隊參謀長王奇志任群長指揮;快艇31大隊的6艘6602型124、126;131、152;132、145魚雷快艇組成第3突擊艇群,擴大戰果,由快艇6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任群長指揮。
共軍另外派出護衛艇第31大隊4艘75噸護衛艇部署烏坵島東南15海里處,以阻斷國軍停泊金門的軍艦增援;另由護衛艇第29大隊2艘75噸護衛艇、1艘125噸護衛艇在西洋島以東海域鉗制東引的軍艦。
共軍得到總參謀部批示後,22時16分,3個艇隊從待集點東月嶼(南日島東北)出發。編隊出擊途中,接到周恩來指示:「同意打。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抓住戰機,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打著自己,天亮前要撤出戰鬥,要發揮英勇作戰的精神。」
23時14分,共軍指揮艇雷達發現正以12節航行的國軍軍艦,山海艦在前,臨淮艦因雷達故障,為防碰撞而落後。
共軍魏垣武命2個護衛艇隊直插兩艦間分割,23時33分戰鬥開始,開火2分鐘後,共軍衝在最前面的指揮艇573艇,被「山海」艦與「臨淮」艦的砲火夾擊受創,指揮台中彈,護衛艇31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中隊政委蘇同錦陣亡;魏垣武胸部、腹部、右眼負傷,操艇的副艇長等6人受傷,573艇失去指揮能力;同時573艇前機艙與彈藥庫中彈進水,輪機班長以下9人負傷。
戰鬥開始5分鐘,共軍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跟緊編隊」,並召喚魚雷艇隊投入戰鬥。魏垣武受傷7分鐘後,下令轉移指揮權給第1突擊群的預備指揮艇576艇,但因573艇信號兵在指揮台上負傷,指揮權無法移交,致使共軍船團從23時42分至0時40分,失去指揮,第1突擊群3艘護衛艇伴隨受損的指揮艇在海上背敵航行;第2突擊群2艘護衛艇則在海上停車漂流半小時。
國軍南巡支隊長麥炳坤與「山海」艦長朱普華趁隙將「山海」艦撤至8海里外的烏坵島;「臨淮」艦已有20餘人傷亡,又見旗艦也撤退,於是轉舵南撤航向澎湖馬公。
共軍張逸民指揮的4艘魚雷快艇追擊「臨淮」艦,雙方反覆衝擊,5次進出,搶佔戰位,並且持續砲戰,「臨淮」艦長陳德奎、副艦長陳本維均受傷。0時31分,共軍145魚雷快艇齊射2枚魚雷,其中1枚擊中「臨淮」艦艉。0時34分,共軍588、589兩艘護衛艇加入戰局逼近「臨淮」艦,魚雷艇則撤出戰鬥。1時06分,「臨淮艦」在共軍12艘艇圍攻下沉沒於烏坵島以南15.5海里處,艦長陳德奎等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陣亡19人、失蹤72人(上尉軍需補給官邱文等9人被共軍從海中救起)。
13日22時38分至14日2時26分,烏坵島守軍105厘米火砲共向共軍船團射擊7次。
國民政府無視損失了「臨淮」艦與整船官兵,大肆宣揚烏坵海戰「大捷」,但海軍基層就支隊長麥炳坤對「臨淮」艦見死不救,單獨脫離戰場,造成「臨淮」艦被擊沉,要求「槍斃支隊長」之聲不絕於耳;麥炳坤雖是海軍總司令馮啟聰上將的廣東老鄉,面對基層官兵的不滿聲浪,政治上也需要有人祭旗,麥炳坤、「山海」艦長朱普華被訴以「敵前脫逃」罪名。蔣介石總統還親筆批示「烏坵海戰檢討報告」。
國軍反攻大陸計畫始於50年4月1日,蔣介石密令軍方在台北縣三峽山區設置「國光作業室」,由朱元琮中將擔任主任,動員三軍207位菁英研擬反攻作戰計畫。為掩人耳目,軍方另在新店碧潭成立「巨光計畫室」,研擬與美軍聯盟反攻作戰,避免被美方得知國軍有反攻大陸的企圖。
國光作業室成立後,提出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5類26項作戰計畫、214個參謀研究案。所有計畫都詳擬到「師」的任務層級,也向蔣介石提報了97次。
54年6月17日,蔣介石在鳳山陸軍官校召集國軍幹部,以檢討會名義精神講話,預備發動反攻,所有幹部都預留遺囑。6月24日左營桃子園外海模擬登陸演習,不幸有5輛兩棲登陸車被浪打翻、數十人殉職,是「國光計畫」演練傷亡最大的一次。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艦執行「海嘯一號」任務,運送特戰人員到大陸沿海偵測登陸作戰所需情報,卻遭共軍魚雷艇伏擊沉沒,殉難官兵近200人。
烏坵海戰慘敗,讓蔣介石對反攻大陸逐漸死心,「國光計畫」規模開始逐年縮減。61年7月20日,國光辦公室裁撤併入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計畫宣告終止。(4/7)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