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M1A2戰車案的前世今生

2018年05月24日 07:00

▲▼M1A1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M1A1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下同。)

軍方規劃「銳捷專案」向美國採購108輛中古M1A2主戰車。其實陸軍有意引進M1系列戰車已快20年了(以下均以「M1」概指「M1系列」)。早在2000年代初期就曾規劃籌獲四個營近200輛新造M1A2 SEP,但因預算、建軍優先順序及需求爭議等原因擱置多年。後縮減至目前(兩個營加訓練兵力)規模,車型也先改成二手M1A1,最後則爲目前的柴油版M1A2。

重戰車不適合台灣?

且檢視幾個常見的說法。首先是重戰車不適合台灣這種狹窄多山地形。但山嶽佔全國70%的瑞士和面積只有台灣五十分之一的新加坡都在使用與M1噸位相當的豹二式主戰車。

另一質疑是戰車太重,台灣道路橋樑無法負擔。但道路的承受度主要看物體接地壓力,重62公噸的M1A2因履帶面積大,平均接地壓力僅15.4 PSI(每平方英吋15.4磅),其實遠低於一般私家車(約28 PSI)與越野自行車(40 PSI)。橋樑承載力除係依個別設計規範而異,且需參考橋樑設計活載重、使用狀況、車流量、重車比例等進行評估。車輛越重越受限制,但一般滿/濕載砂石車所能通過的主要公路橋樑,M1A2理應也可有條件通過。重量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戰車在台灣地理兵要條件下能否在臨界時間與狀況下執行被賦予之作戰任務。

需求概念

陸軍此次對M1A2主戰車的作需邏輯其實仍與當年的核心概念近似: 共軍新銳主戰車 (即已成為解放軍主力的99式系列) 整體性能優異,一旦登陸對我地面部隊威脅極大,唯有裝備120公厘主炮的重型戰車足以阻擋、克制並擔負逆襲任務角色。而共軍新型主戰車重逾50噸,台灣適合其搶灘登陸的灘頭有限,多數戰車仍需在攻佔港埠後行政下卸。故陸軍規劃在南北主要港口 (高雄、基隆) 附近各部署一個M1戰車營,以鞏衛要津並牽制共軍佔港下卸戰車。

事隔近20年,共軍兩棲投射能力突飛猛進,如今已裝備各種大小氣墊登陸艇等突擊載具,可在較廣泛地理地質條件灘岸登陸並下卸重型裝備。且共軍新一代戰車將整合反應裝甲 (ERA) 暨主動防禦系統 (APS) 等先進防護措施,可抵消反裝甲飛彈與步兵反裝甲火箭之效益。這些發展相對强化了以(APS 目前仍難有效反制之) 高動能火炮為主武裝的M1之存在邏輯。而M60A3/CM11戰車也因現已接近壽限,讓此論述比當年更顯迫切。

美方態度

然而,美軍方與涉臺國防政策圈長久以來都並不支持臺灣投資重型戰車。2001年小布希政府批准大批軍售,連潛艦都釋出了,卻對M1有所保留,直到7年後才向臺灣正式簡報(包括M8輕戰車與M1的)相關方案。時任美陸軍參謀長的新關上將(Eric Shinseki)對重戰車案也不表認同,甚至還在會見我方高級將領時建議參考美軍當時正積極發展的輪型甲車概念。

美方對我陸軍堅持以耗資不菲的重戰車應對可藉多種其他選項來反制特定的威脅一直不以為然。美官員甚至還曾調侃: “假如臺灣真的擔心共軍奪港行政卸載戰車,那找個港務局長來鑿船封港,不就結了!?”

這也是美國過去十年一直建議台灣擴建水雷、武裝直升機與反裝甲飛彈等來反制共軍重兵力登陸的原因。即便美方多年來使盡全力勸斥誘迫臺灣假 “創新、非對稱” 之名將防禦重點轉為陸上作戰的過程中,也從未鼓勵採購主戰車。

可見,美方對未來台海戰爭想定係假設在共軍登陸階段我方支配海空優能力已盡失,而共軍登陸後,我地面部隊勢必蒙受敵密接支援戰機、攻擊直升機、甚至武裝無人機之肆意擾襲及多軸向陸上攻勢。届時戰車就算可藉隱蔽、偽裝等保存戰力,其機動轉移能力勢必受到嚴重限制,基本上只能從事近乎靜態防守。届時能否發揮規劃作戰效益,恐猶待軍方提出具說服力的辯證。

▲▼M1A1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峰迴路轉重新出缐

十餘年前美軍評估認為臺灣整體運輸條件(道路橋樑暨作戰區域在不同季節天侯下之地形地質狀況)恐難負擔國軍所規劃的M1戰車作戰運用。這對陸軍後來爭取新戰車建案頗為不利。但去年上半年獲悉,美軍2016年完成的最新評估卻判定臺灣(經多年營建並調整作戰構想後)已足堪部署重型戰車。這個結論明顯有助於M1案捲土重來。

軍方並非沒有試圖尋求其他替代方案,但在可見未來除M1外,也沒有別的主戰車可滿足需求、能夠負擔、又實際有望獲得。唯一其他選項就是提升現有戰車。但據報導,軍方決定支持籌獲M1A2,暫擱置M60A3性能提升案原因之一,乃是委中科院研發的M60A3性能提升案單價(每輛近億元)比採購M1A2還要高。重要原因為戰車關鍵技術並非中科院核心能量,提升所需技術、組件均賴外購,成本難以壓低。

且目前市場上的M60提升方案,基本都會使戰車提升後重量接近M1(A1),但防護力、機動力均較差。且需先投資約20億元試製原型車,還無法確保性能與可靠性均會符量產所需標凖,又因非美軍制式裝備而無美軍後勤支援,整體風險與成本顯均高於M1A2。峰迴路轉近20年,M1最後來還是出缐。

當然,欲充分發揮新戰車戰力猶需配套。例如,M1的120公厘主炮雖未像德國豹二後期型加長炮管倍徑以提升威力,而是研發新彈種以獲致較佳穿甲與其他戰效。但新型彈藥能否隨戰車獲得則需規劃並積極爭取。 至於在中東諸戰場曾發生M1被反裝甲飛彈擊毀事例,部分原因可能係步戰協同配合不良,而美軍也開始為M1加裝主動防護系統。咸信軍方會參考通盤籌劃。

更重要的,鑑於前述空中威脅問題,國防部應針就此擬定對策並責成陸軍優先執行。籌建能抗制共軍武裝直升機與密接支援戰機攻擊的野戰防空能力不僅是採購新戰車的必要配套,甚至應視爲批准建案與立院審查預算之前提。

柴油機的考量

暫且撇開需求爭議,軍方此次願考慮採用柴油型M1A2,而非堅持跟美軍完全同步,倒是很值得激賞的。

M1的燃氣渦輪機性能優異、服役數十年來也甚可靠,且正常雖燒JP-8航空燃料,也具可使用多種油料 (汽油、柴油、煤油、甚至香水!)的優點。 但其耗油率卻遠高於柴油型。

據美陸軍「戰車動機研發暨工程中心」(TARDEC)驗證,每個戰鬥日,柴油型M1A2耗油量僅燃氣渦輪型的50%。而一個裝備60輛M1的裝甲旅級戰鬥隊若改用柴油型M1,則該旅平均每英里可節省14%或約9100美元,主戰車公路行程則可從330公里增加到483公里以上。且因最耗油的M1加油頻率暨所需運輸油料量顯著降低,該旅也得以顯著精簡所需之各型油罐車與駕駛兵編制。

柴油型M1怠速及熄火後重新發動的耗油率均顯著優於燃氣渦輪型(包括安裝UAAPU輔助動力系統者)。而柴油型M1排氣溫度約僅燃氣渦輪型的三分之一,不僅有利於步兵伴隨戰車步戰協同/城鎮作戰,其紅外線特徵也較弱,有助提高戰場存活性。

此外,M1燃氣渦輪機後勤負擔沉重,高居M1作維費中維修支出的64%!甚至還有報導稱美國陸軍所有地面戰鬥系統年度維修預算總額四分之一都被M1渦輪引擎吞噬!是以,換裝較省油、國內又具維修能量的柴油發動機當屬明智選擇。


 ▲▼M1A1戰車。(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別有邃義

M1A2雖不無爭議,但無論火力、防護力、機動力或指通力,基本上都能滿足陸軍需求,又有美軍後勤支援並具未來提升裕度,堪稱目前最可行方案。但國防部傾向支持此案顯然不乏其他考慮。

近年戰爭經驗顯示,即便猛烈精準轟炸已癱瘓對方大部戰力,但欲速完勝戰爭仍賴地面部隊摧枯拉朽,造成政治瓦解。握有能擋得住共軍裝甲矛頭的戰車不僅能鼓舞官兵士氣,更可為社會民眾提供一定程度上「共軍不是無敵,我們抵抗有望」的心理保障。而這抗敵意願正是維繫嚇阻的核心要素。

國防部支持構建相對少量的新一代戰車,亦有藉確保地面部隊核心種能 (裝甲兵) 得以延續發展,並在台灣防衛作戰中繼續扮演要角,以安撫在「濱海決勝」防衛概念下日感邊際化的這個陸軍核心兵種之邃義。

好文推薦

梅復興/潛艦戰鬥系統輸出許可的意義

梅復興/空軍汰幻象機向美國籌購戰機的評析

梅復興/鷹式飛彈部署蘭嶼 恫嚇共軍的戰略微積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梅復興,台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