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烏坵守備大隊,屬於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轄下的一個直屬大隊,專責衛戍烏坵,該大隊防區精神為「同島一命」、「永保烏坵」。
陸戰隊隊史沿革
36年9月16日國民政府重建海軍陸戰大隊於福建馬尾,下轄6個中隊。38年3月擴為2個陸戰旅並於上海成立陸戰隊司令部。40年9月增編陸戰隊學校。44年元月成立陸戰第1師,46年4月成立陸戰隊士官學校,6月成立艦隊陸戰隊司令部,48年擴編新兵訓練中心,55年9月成立陸戰第2師。
56年成立登陸戰車指揮部,57年9月裁撤艦隊陸戰隊司令部,另成立恆春基地指揮部。68年3月新兵訓練中心與三軍聯訓基地指揮部併編為陸戰隊77師,75年元月陸戰隊學校及陸戰隊士官學校合併。
86年7月起執行「精實案」,陸戰隊轄陸戰旅、守備旅、基地警衛旅、烏坵指揮部、新兵訓練指揮部、兩棲偵搜大隊、登陸戰車大隊、補運大隊、工岸大隊、通信大隊、綜合保修工廠、隊部營等13個單位,管制陸戰學校、三軍聯訓基地兩個單位。93年4月,新訓指揮部移編國防部後備司令部。94年1月三軍聯合作戰訓練基地指揮部移編陸戰隊。4月陸戰旅、守備旅更名為陸戰66、99旅。7月基地警衛旅更名為陸戰77旅,95年3月「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更名為「海軍陸戰隊指揮部」。
陸戰隊烏坵守備區
62年9月17日,陸軍反共救國軍返台編入陸軍輕裝師,烏坵防務由海軍接管。海軍派陸戰隊第2師第3營接手烏坵防務(初期由陸戰兩師按次輪防),屬海軍總部一級管制單位,全名為「海軍烏坵守備區」、少將指揮官。
輪替駐防的陸戰66旅,代號「先鋒」部隊,取自陸戰隊歌歌詞「為陸軍作先鋒」,44年1月,由陸戰第2旅與陸軍第45師在高雄左營合併編成陸戰第1師。陸戰99旅,代號「鐵軍」部隊,55年9月1日,實施「興夏演習」,由陸戰第1旅合併陸軍第81師組成,因81師在大陸時期為國軍第4軍,陸戰第2師因此繼承部隊代號為「鐵軍部隊」。
烏坵守備大隊於86年1月因「精實案」實施改由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揮。97年底,改為烏坵守備大隊,下轄大隊部、守備1中隊、2中隊、防空區隊、支援區隊。
烏坵島接敵近、距台遠,運補不易,軍民進出原都靠海軍艦艇支援,固定每10天1次,後經國防部研究律定「人貨分離」政策,軍民人員進出仍由海軍AP人員運輸艦擔綱,依烏坵島潮汐狀況,由台灣台中港夜航,約莫翌日破曉時刻抵達烏坵外海,因AP艦無法直接靠泊烏坵碼頭,人員上島,還得靠駐守小坵嶼的海軍小艇接駁;一般民生補給物資則委託民間貨輪定期運補。
因應作戰型態及武器更新,陸戰隊烏坵守軍也陸續獲得了火箭砲、岸置反艦飛彈、防空飛彈等新式武器裝備,大大減少駐軍人數、提高科技化戰力。
烏坵島於45年起實施戰地政務軍管,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起居及地方建設,79年中華民國解嚴,終止戰地政務,但烏坵仍列為「軍事管制區」,難以對外開放自由進出。原駐軍對侵入禁制水域的大陸船舶所實施的警告、驅離、摧毀性射擊規定也一併取消,面對肆無忌憚的大陸漁船群聚烏坵兩島海域,只能交由海巡署駐島官兵驅離、取締,陸戰隊駐軍的功能,也僅指向「戰爭」。(5/7)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