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盡量不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待在室外曝曬。(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全台熱如暖爐,熱傷害人數也隨著氣溫飆升,而熱傷害又以熱中暑最嚴重,有致命風險。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提醒,當下要立即協助患者「躺下、補水、灑水和吹風」,將水灑在身體皮膚,搭配扇風或電扇等,幫助帶走熱氣,這也是最有效的散熱方法,建議一般外出隨身帶毛巾,自己也可將毛巾弄濕後,擦拭身體散熱。
張志華指出,近期的確到不少熱衰竭的案例,工人、廚師和運動員等,但都是在熱衰竭的程度,有血壓低、頭暈、大流汗汗脫水等症狀,基本上緊急補水、散熱和打點滴,大概半小時左右就會緩解,但若是熱衰竭還拖著不管,就可能會演變成熱中暑,一旦發生熱中暑,嚴重會意識不清、停止流汗,陷入昏迷。
到底熱衰竭和熱中暑有什麼不同?張志華說明,熱衰竭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沒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熱中暑則是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會危及生命。
▲一張圖了解「熱衰竭、熱中暑」。(圖/取自新光醫院急診粉絲團)
張志華也坦言,其實一般在市區活動,不太容易發生熱中暑,因為在路上走幾步路就會有建築物可以遮陽,熱中暑比較常發生在南部,因為地大空曠,沒辦法及時躲太陽,例如種田農夫,而北部市區大多常見熱衰竭,其中比較常見的勞力型跟傳統型。
張志華解釋,如工人、廚師等必須待在酷熱的工作環境,活動量大的運動員等,都是屬於勞力型的熱傷害,而傳統型則常見老人家、小孩等需要旁人照料的族群,因為他們比較會長時間待在室內,如果室內沒有通風、空調,就容易引發熱傷害,另外,生活中也常見小孩被家長放在車上等的案例,傳統型往往都是在疏於照顧的狀況下發生。
一旦發生熱衰竭,一定要立即做「躺下、補水、灑水和吹風」處置。張志華指出,灑水救類似澆花那樣將水淋到患者身上,再搭配扇風或用電風扇輔助,因為身體皮膚濕的時候,風一吹就會把熱氣帶走,要特別注意的事,千萬不能用冰水,因為冰水反而會讓毛孔縮起來,用一般常溫水就可以。
而在補充水份方面,很多人都會有要立即補充電解質的迷思,但張志華強調,原則上發生熱傷害,還是先補充「水」,因為當下會相當口渴,代表水分嚴重不足,建議補水後狀況改善,在補充電解質。另外,也要避免在早上10到下午4點外出曝曬在太陽下,如果一定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遮陽措施,也要帶水和毛巾在身上,必要時可以毛巾沾水擦拭身體,幫助散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