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隨高溫破紀錄「飆近4百人次」 6大高危險群小心!

2018年05月30日 12:04

嬰兒,哭。(圖/達志/示意圖)

▲嬰幼兒因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是熱傷害高危險群。(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熱浪來襲,熱傷害就診人次暴增,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今(107)年5月截至29日,熱傷害就診已累積384人次,足足比去年(106)整個5月的160人次多出逾一倍。國健署提醒,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群。

國健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並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新光醫院急診室主任張志華也提醒,如遇到疑似熱衰竭症狀,當下要立即協助患者「躺下、補水、灑水和吹風」,將水灑在身體皮膚,搭配扇風或電扇等,幫助帶走熱氣,這也是最有效的散熱方法,建議一般外出隨身帶毛巾,自己也可將毛巾弄濕後,擦拭身體散熱。

【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

1. 嬰幼童
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

2.65歲以上的長者
長者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

3.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
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

4.服用藥物者
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

5.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會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

6.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出現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