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喊「痛」的人生 才值得活!

學會喊「痛」的人生 才值得活!。(圖/魅麗雜誌提供)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順從的媳婦、不讓家人操心的病人、識大體的老婆、任勞任怨的員工、害怕打擾孩子的老父親、聽話的乖孩子、不求名分的小三……。這些被人們所稱讚,看似良好的美德,背後是否背負著多少壓抑、委屈、憤怒、無奈、哀怨……。

我們活在一個否認痛的文化價值系統下,總是被要求要勇敢堅強,不能喊痛。於是很多傷痛被合理化、輕忽地對待,以為不重要只要轉念就好,這些在生命中常出現的小傷痛就被埋到心靈暗室。

痛,其實是在提醒你!有時帶來最大傷害的不是痛,而是否認痛的行為。用頭腦合理化事件,以為沒關係,但負面情緒的毒素已經進入我們的身心靈裡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

當人還小的時候,想哭就哭,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隨著年歲慢慢增長,社會的歷練增多,卻反而令人無法說出委屈,甚至會忘記人本來就該是有情緒的。還要想方設法地掩蓋,彷彿透露一點點哀嘆就是做錯事情。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從社會環境給人的框架來看這件事,很多時候社會文化並不鼓勵人們表達不愉快的情緒,會將之解釋成不好的事情。在華人社會中,很需要位階來保持社群的穩定:「君臣父子,各司其職。」強調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樣態,需要扮演維持,不能隨便毀壞。很多時候在職務或身分上,都被別人期待著追隨一套特定行為舉止,而為了演出「對的」角色花盡氣力刻意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允許表達真實情感的自由空間,就相對被限制縮小了。

怕被貼標籤 維繫表面平和

當人有了社會上的身分地位時,也就背負著一定期待,有言行的規範得遵守, 就像所謂「潛規則」,有著並非明定但得遵循的方式。對於這些社會性的要求,就像不同的演員拿到腳本,有的人拿到的角色很適合,演得有聲有色;有的人卻覺得被選錯了角色,意興闌珊,可又不敢拒演,於是被規定的言行舉止,就讓自己很痛苦,也與其他角色之間產生很多磨擦,往往內心積壓一堆獨白,不敢表達,就怕成為社群和諧的另類份子,而被排擠。

「有些人心裡不痛快不說出來,是怕一直說些負面事情,會影響到別人對他的觀感。」連帶不願去正視不舒服的情緒。王意中說:「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大多時候都來自別人的肯定,那就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更不敢隨意做出可能會破壞別人既定印象的事情,那麼自然也不會隨意表達具『破壞性』的情緒,以免被貼上『難相處』『情緒化』等等的負面標籤。」

認不清糾結情緒 害怕表達會傷害他人

通常會被否認或隱藏起來的多半是負面情緒,像是「悲哀」「憤怒」「痛苦」「屈辱」等等。但往往越想避開的情感,就越會在內心角落龐雜糾結起來。而那些讓你越藏越痛苦、難以說清的感受,可以區分成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

根據《練習不壓抑》所說,初級情緒指的是因遭遇某件事自然產生的情緒;次級情緒則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初級情緒而產生的情緒。若能接納初級情緒,不去壓抑,次級情緒就沒有機會出場,讓事情變複雜的,往往是這兩種情緒混在一起。一旦你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好,次級情緒就會隨之而來。

舉例來說:有人因為情傷而持續「難過」,旁邊的人都會說,都已經一年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他因此對此事充滿「罪惡感」,這裡的初級情緒出現是原始的本能。而我們不允許出現這些初級情緒,或試圖壓抑後的衍生情緒,叫次級情緒。

覺得心裡的痛很難訴說嗎?難訴說的不是「痛」,而是因為次級情緒與初級情緒糾結而成的混亂黑霧情緒。

當所有情緒糾結成團時,更造成痛苦的感覺,無法分清什麼初級或次級情緒。這時只覺得一股腦地想要爆炸,由於感受到怒氣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危險,怕自己傷害到帶給我們情緒的對方,也會是人們選擇隱忍下來的重要原因。王意中說生活中與我們親密指數越高的人,造成磨擦而引發情緒的可能越強。因為生活上非常靠近、依賴,要向他們表達出「因為你造成的不愉快」,顯得更是困難,是需要不斷地覺察和刻意練習。

以否認來爭取空間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明明老公已經和新歡共築愛巢好幾個月了,但太太還是告訴自己:「他只是一時愛玩而已,他會回家的。」「他只是一時被迷住了,他沒有不要這個家。」又或是安慰自己,他只要還有把錢拿回家來,就還算「顧家」,終會有回心轉意的時候。

有些被診斷出特殊症狀的孩子,父母面對診斷報告,還是不停辯解「他只是頑皮,比其他小孩活潑好動一點而已。」「我的孩子只是比較害羞。」而頻頻否認。有時當生命面臨痛苦狀況,選擇否認或是不說破,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王意中說:「當生命中有意外發生時,可能會造成痛苦,剛發生剎那時的否認,通常和人的生存機制有關。」前陣子從日劇出來的大熱名句:「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王意中帶著溫和的笑意表示短時間內,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的。

在某個階段,先否認、逃離或是不面對,是可以爭取到喘口氣的機會。「如果感知到現在的狀態沒有足夠的力氣處理,因而暫時選擇逃避,在有自覺的範圍內還算健康。」但不是長久之計,終究還是得找時間回頭面對問題,不能一直拖延不處理,否則很有可能衍生出不少壞處,像是情感上的麻痺。

在《練習不壓抑》一書裡舉出因為工作需要而壓抑情緒的例子:一項以空服員為研究對象的訪談,發現空服員為了服務需要長期展現微笑,時常壓抑情緒。訪談中很多空服員都表示,漸漸對自我的感覺很陌生,有的人甚至會不太信任自己的感覺。這可能就是長期壓抑後的麻木狀態──心境慢慢成為無法流動的死水。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9期/6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上魅麗FB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