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認為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與體制改革是未來關鍵。(圖/翻攝自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7日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經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項社會經濟高速增長,居民的生活也獲得改善。但他說,中國的改革仍未完成,現在正面臨的結構失衡和增長減速的經濟問題,能否推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與體制改革,將是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關鍵。
王小魯於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和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鴻儒論道」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改革40年來的主要進展可以用4個變化來概括,分別是「從計劃到市場」、「從封閉到開放」、「從國有經濟一統天下到民營經濟成為主體」、「從鐵飯碗+無保障到全面社會保障」。
王小魯認為,中國經濟進展和俄羅斯的「休克式療法、躍進式改革」截然不同,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一步步實現,雖然大方向而言是正確,卻遺留下許多經濟弊端,像是收入差距擴大、腐敗蔓延、經濟體制改革不完全、政治體制改革無限後推,都是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關於中國近期的經濟增長狀況,王小魯表示,經濟增長率在2010年後持續下降,意味著經濟結構失衡現象帶來了困擾,尤其是民營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甚至低於國企的反常現象,顯示中國正面臨著亟需解決的經濟問題,「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是如今國家經濟結構失衡的根源所在。」
王小魯分析,從2010年開始在國民收入分配當中,政府扮演了一個主動角色拉高政府的投資支出,但與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相比卻過於熱衷固定資產投資,反而在改善民生方面十分欠缺。
「基本問題就在於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滯後。」王小魯說,中國政府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力政府,以GDP為導向、以投資為主要業績標竿,深度干預了資源配置,同時近年來反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體制弊病未從根本消除,導致權力過度集中、透明度低;再者,貨幣政策長期寬鬆也是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大隱患,最後形成物質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神速,公共醫療、教育、法制體系建設等社會基礎建設仍相當缺乏。
王小魯強調,政府職能應朝「有為但有限」的方向進展,不能什麼事情都要管,尤其要歸還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好好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進而建立服務型政府,「改革是大家的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推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