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連鎖咖啡「路易莎」成立12周年,位於台北民權西店除有手沖吧檯,二樓設計成圖書館,推廣閱讀文化。(圖/記者徐恩樂攝,下同)
記者徐恩樂/台北報導
台灣人近年風靡咖啡,各地文創型咖啡店如雨後春筍,把咖啡變成一種日常文化。本土連鎖咖啡「路易莎」成立12周年,店數已衝破400家,成長速度驚人。路易莎總經理黃銘賢,著手帶領品牌邁向新的里程碑,走進位於台北市的民權西店,這棟屋齡超過60年的商號老建築,一樓陳列沖煮吧台,二、三樓改建成圖書館及藝文迴廊,不顯刻意的格局,顧客能自然從書櫃上選本書,找個座位安靜閱讀、品咖啡,享受寧靜時光。
從一個5坪小店迅速竄紅,腳步緊追咖啡龍頭,路易莎發展第三波精品門市浪潮,除了提供給顧客一杯好咖啡,也希望連結社區、學校,「全力把咖啡做好是初衷,不希望把咖啡侷限在第幾代,看本書、看看空間設計,最想做的是賦予咖啡溫度,並非受限成本,追求快速翻桌率。」路易莎門市拉出新格局,黃銘賢期許創造更多可能性,有了圖書館和藝廊,他也密集建置插頭座位區,讓顧客、學生坐整天唸書、辦公,體驗每個門市不同的生活態度。
▲路易莎12周年聯手興采實業、成大資源工程系與公益團體蘆葦女力,推動落實循環經濟。
▲路易莎推廣用咖啡渣、玉米澱粉等分解塑料製做紙杯,未來不排除研發咖啡渣環保吸管。
烘豆師出身的黃銘賢,談到最愛的咖啡流露出專注神情,上個月他剛從歐洲義大利旅遊歸國,走訪當地超過150年的廣場,當時餐廳內豐富的文化樣貌讓他心生澎湃,「剛好到米蘭大教堂附近廣場,餐館裡有間書店,我就想做個挑高2~3米高的圖書咖啡館。」天馬行空的想法總會變成進行式,店點已經確認在輔大,預計最快年底就會開幕。
因應政府的限塑政策,路易莎把黑金文化結合環保,攜手本土紡織大廠—興采實業與成大資源工程系,創新研發「咖啡渣紙杯」,每年供應500頓咖啡渣一起推動循環經濟,把咖啡渣纖維純化後,混入再生紙漿、玉米澱粉等環保原料,製成各類紙杯、紙盒、杯墊和菜單,減少地球能源消耗!全台門市何時更換杯材,黃銘賢僅回應儘快。對於近期「禁用吸管」議題,未來喝飲料是否引起耗材變革?台灣資源再生協會秘書長陳偉聖表示,咖啡渣、玉米澱粉屬可分解的塑料,作成吸管不無可能,重點在考量一次性或重複性使用,研發需要時間,「原則上玉米澱粉1個月就能夠分解,太陽底下曝曬更快,1禮拜變成空氣和水分。」
路易莎推動「循環經濟」500頓咖啡渣變紙杯、杯袋
ET快訊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