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把監獄侷限為處罰,社會如何期待受刑人出監後,會成為一個改過自新的好人呢?(圖/Pixabay)
每當台灣社會的治安亮起紅燈時,人民總冀望政府能「展鐵萬,刑亂國,用重典」,加重犯罪者的刑度,尤其震撼人心的虐殺、弒親、分屍等重大案件接連發生時,社會更因無助恐懼而怨聲沸騰,期望政府立即改善。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能稍冷靜下來,抽出一點時間與空間,仔細觀察台灣監獄的現況,或許對於社會安全政策的規畫方向,會有嶄新的思維與宏觀的想法。
犯罪者來自於社會,犯罪行為亦是整體大環境下的產物,而以人類現有的智慧與科技,還無法做到完美無缺的犯罪預防措施,所以國家必須有令犯罪者忌憚的機制,使其對自己行為付出相當的代價,監獄制度油然而生。
一般人民對監獄的看法,多半側重在剝奪犯罪者自由的處所,而容易忽略大多數受刑人最後仍將離開監獄,重返社會,因此,若監獄制度只有單純的處罰功能,而無法矯正受刑人失當脫序的心態與行為,當其再次踏入社會,沒有人可以保證不會再犯。這可由歷來重大刑案的犯罪者,多擁有「豐厚資歷」的前科紀錄,足見端倪。
如果政府與人民只把監獄功能侷限在「處罰」的選項,定然不願投入充足的人力與物力來提升管理品質及教化能量,社會如何期待受刑人踏出監獄大門後,會是個改過自新的好人呢?
當受刑人在監獄裡得不到自省,得不到改變,出了監獄,又遭社會歧視,讓他們再度受到魔鬼的擁抱,這也正是不少再犯罪者,手段越來越兇殘的原因之一。
近來國際媒體大篇幅報導荷蘭犯罪率下降26%,部分監獄因此「招生不佳」面臨歇業或轉型的問題,對照台灣監獄人滿為患的「超收」窘狀,相信國人一定深感「一樣的機制,不一樣的處境」。
無論是荷蘭或多數歐洲國家,其對監獄的想法,多著墨在「如何讓犯人洗心革面、重返社會」,有別於台灣以懲罰或隔離犯人為主要目的的監獄制度,他們認為,「如何提升矯正功能」,更為重要,因此,著重在培育受刑人擁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歐洲國家允許受刑人擁有自我表達與掌握生活的機會,舉凡為自己烹煮菜餚、各類新知的學習等,讓受刑人保有自我存在的價值感,而非抹棄對生活的學習與進步,這樣的想法使得受刑人重返社會後,能夠展開全新的人生,不易再犯錯。而這份投資更可大幅減少社會因再犯罪所付出的代價,治安變好,社會安定,政府也能節約預防及懲治犯罪的成本支出,進而使人民認同政府、信任司法,國家自然和諧進步。
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李永然與黃隆豐博士、中華雯馨心靈教育協會李雯馨理事長合著的《監獄真相大揭露-矯正制度的現況與展望》,點出台灣獄政的盲點與困境,並提出精闢的評釋與建言,值得政府與民間重視。在李大律師的思維裡,唯有透過完善的矯正制度,讓犯罪者不再迷失,才是真正捍衛市民人權的正道。
每位受刑人都有一段悲戚的故事,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被放棄、被忽略,重建台灣監獄功能的路,無論有多麼艱辛險峻,只要有一絲一毫的機會,便要竭盡所能地伸入每個需要的角落,給予最即時的照護與幫助,讓這股愛的力量使社會更加美好!
▼《監獄真相大揭露》點出台灣獄政的盲點與困境,唯有透過完善的矯正制度,讓犯罪者不再迷失,才是真正捍衛市民人權的正道。
●陳建宏,中華人權協會人權會訊暨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