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戰鬥機。(圖/翻攝自中國空軍官網)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面對解放軍首款隱身戰機殲-20已宣布列裝作戰部隊,同時完成首次的出海實戰訓練,無疑更加劇台灣防空壓力。為提高國軍對空中威脅目標的早期預警能力,中科院近年積極研發的「移動式被動隱蔽雷達系統」(mobile passive radar systems)預計在今年內進行運轉測試,可望在2020年大量生產。
據《台北時報》(Taipei Times)5月時曾透露,實際上中科院正在研發2款雷達,其中移動式被動隱蔽雷達系統早就和西方軍事科技發展廠商,有著多年來持續保持的合作關係。報導同時也強調,這項消息是經由台灣國防部官員首度證實,該雷達的研製就是為了防衛隱形戰機入侵。
實際上該媒體所指的雷達系統,中科院早在2013年台北航展上就曾展出,當時亮相的「雙基雷達被動接收系統」海報介紹:這是一款機動式被動無線電信號接收系統,具有先進的相控陣設計,採用中科院「開發的同步、數字化波束合成及平行處理器技術」,利用多角度目標探測能力,提高台軍對空中威脅目標的早期預警能力。
▼中科院推出的「移動式被動隱蔽雷達系統」專門應對共軍殲-20部署數量日益增大的情況,為提高國軍空中威脅目標早期預警能力。(圖/翻攝自中科院官網)
從中科院透露的消息可以得知,該項雷達系統安裝在卡車上,可以到處遊走,其有效範圍為100公里,可以分散部署,實現對隱形飛機的偵查和鎖定。同時中科院還特別指出,該系統的信號接收站遠離發射站,且不輻射信號,對抗電子戰干擾及反輻射飛彈攻擊具有相對優勢。
據了解,雙基雷達是一種被動接收雷達,利用相位陣列雷達的雷達波接觸到目標物的反射波,並加以接收分析後即可得知目標物位置。通常需要2部以上的被動雷達來接收雷達波,且數量越多就越精確。由於該雷達是被動接收,不會被敵方電戰機發現而受攻擊,在電戰機的干擾下,依然能掌握敵軍動態。
此外,我國軍方在有關新雷達系統的書面說明中也曾提及,雙基雷達被動接收系統與現有雷達信號發射站結合,可構成雙基或多基工作模態,相比傳統單基雷達更具許多戰術優勢。例如發射站與接收站可分離100公里以上運作,具有被動接收不輻射、不易遭受電子戰干擾及反輻射導彈攻擊;採取前進部署時,可延伸探測距離、提供早期預警功能等。
▲漢光34號演習,F-16衝場並施放熱焰彈。(圖/記者李毓康攝)
至於我國發展雙基雷達的動向,早在2011年就曝光為應對大陸2020年可能部署50架殲-20的壓力下,國防部已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第一階段除了尋求美國為F-16A/B戰機換裝可搜索隱身飛機的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外,還自行調整武器開發計劃,提前開發可在遠距離、多角度捕捉隱身戰機的多(雙)基雷達系統。
我軍方曾透露,中科院在2009年完成隱身目標探測關鍵技術開發的展示確認工作,但由於當時只有美軍擁有先進的隱身戰機技術,原本雷達系統研製的進度,安排在2018-2020年才開始實施。令人意外的是,2011年解放軍公開殲-20,因此將該項研製提前到2012年立案,並在2014-2016年間完成作戰測評。
談及正在開發中隱蔽雷達系統的國防官員同時也向《台北時報》指出,該雷達系統可以鎖定殲-20以及其它匿蹤機種,包含俄羅斯生產同樣具有吸收輻射機身塗裝的蘇-35戰機(Su-35),而蘇-35也才在今年5月首度參與解放軍的繞台任務。該名官員最後強調,台灣空防必須確保,擁有攔截攻擊武器的「先發制人」反擊能力。
▼解放軍繞島巡航任務中蘇-35為轟-6K護航。(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