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生科系量化研究,揭開紅樹林儲存藍碳之秘。(圖/取自中興大學官網)
實習記者孫若蜜/綜合報導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的研究團隊用4年發現,全台紅樹林的儲碳能力為陸地森林6倍,且保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藍碳也儲存在紅樹林裡。因將二氧化碳保存在藍碳中被認為是現今減緩大氣二氧化碳升高及全球暖化的可行方法之一,所以意義重大。其中還發現,汙染嚴重的淡水河卻正在影響這整個生態。
據中興大學公關組報導,此研究團隊陸續量化了台灣西海岸北、中與南部主要紅樹林生態系,包括台北淡水河、彰化芳苑以及台南七股中水筆仔與海茄苳的生物量、生產量、落葉量、碎屑輸出量以及分解速率,整合建構了各紅樹林的碳循環收支模式。
研究還發現,汙染嚴重、高度缺氧的淡水河,已影響到其紅樹林碳循環,不但降低其碳吸收力,甚至讓整個紅樹林轉變為碳排放系統。紅樹林底土內所儲存的碳並非全來自於紅樹林本身所吸收量,反而多數是來自於上游河川或鄰近草澤所生產的有機物,因淤積在紅樹林所在河口而形成,推翻過去所認為的觀念。
▼進一步說,就是環境因素比樹種更能影響紅樹林碳循環。(圖/取自中興大學官網)
臺灣2種優勢紅樹林樹種因為樹密度高,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100公噸的二氧化碳,不但高於全球平均值,也是陸地森林的6倍。其中一半吸收的碳儲存於樹幹中,另一半則以枯枝落葉形式掉落於地上。高達83%的掉落地上的枯枝落葉會在一年內分解,然後以顆粒態或溶解態的有機碳經由潮水帶出紅樹林,提供鄰近海域生態系食物來源。
因為多數枯枝落葉很快被分解,只有7%所吸收的碳能儲存於紅樹林底土內,因此,分解作用是決定紅樹林碳儲存量的關鍵因子。林幸助建議,海岸管理應該要將紅樹林高效率的碳儲存能力以及餵養周遭海洋生物的生態功能列入考量。
▼這份研究顯示,台灣紅樹林對全球都有重要意義。(圖/取自中興大學官網)
相較於陸地森林中的「綠碳」,「藍碳」因為海洋底土環境特性,可以有效累積更多碳。
研究證實,全球重要的「藍碳」是紅樹林,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沿岸海域,被認為是熱帶森林中含碳量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因為有機碳不但可以儲存於其樹幹中,亦能保存於深達3公尺的底土內。紅樹林雖然只佔全球熱帶森林面積的0.7%,全球陸地面積的0.1%,但是其生產力可占全球沿岸生態系統的一半。紅樹林碳儲存量比鹽沼、海草床、泥炭土及其他主要森林還要多。雖然如此,各界目前對於紅樹林碳吸收與儲存機制仍不了解。
這份研究的論文日前已獲生物多樣性領域排名第一名期刊《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接受發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