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協號召抵制佛教商業化。(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佛教協會26日發布通知表示,佛教徒應該自覺抵制商業化的不良影響,不以宗教名義斂財;杜絕將佛教變得庸俗化、娛樂化進而影響人心。協會還要求各地的佛教單位合理、合法公布財務狀況(收支和接受、使用捐贈的情況),適度提供門票的減免優惠。有分析指出,中國佛協嘗試褪去僧衣上的「銅錢味」,意在改善諸如少林寺商業運作等佛門亂象。
以少林CEO自稱的現任方丈釋永信,自從1999年掌門至今,積極拓展少林寺的商業版圖。截至2017年,少林風景區的平均日遊客量達到6萬人次,每年門票收入則有3億人民幣(約13.8億新台幣)。少林寺於2015年在澳洲買地建立分寺,因為籌建項目包含四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等設施,引發宗教歛財等相關爭議。
▼少林寺。(圖/翻攝自少林寺官網)
以下為《中國佛教協會:關於自覺抵制佛教領域商業化不良影響的通知》原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
當前,我國佛教發展總體良好,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佛教領域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其中商業化問題最為社會關注。去年11月,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十二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國宗發〔2017〕88號)指出,商業化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佛教的健康傳承發展,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引發權力尋租、灰色交易等腐敗行為。
當前我國佛教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努力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航程貢獻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佛教長期受益於市場經濟才保持健康發展的局面,因此佛教並不反對合法的商業經營和規範的市場經濟行為。作為非營利性的社會實體,佛教活動場所要維持基本的生存也不能完全超脫於經濟活動之外。但佛教反對通過所謂商業化的包裝炒作和市場化運作,借教斂財,以教牟利,將佛教庸俗化、世俗化、娛樂化,以物慾擾亂人們純樸心性,以商業搞亂寺院清淨氛圍。佛教界如不加以有力抵制,勢必嚴重侵蝕佛教健康肌體,損害佛教清淨莊嚴的形象。這樣既違背佛教本懷,也削弱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更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應高度重視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將自覺抵制商業化不良影響、積極配合黨和政府治理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作為當前的重要工作來抓,認真組織當地佛教活動場所、佛教院校和佛教教職人員學習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及十二部門文件精神,自覺抵制商業化不良影響。具體通知如下:
▼少林寺眾僧手工收麥,曾捐萬斤小麥救濟村莊。(圖/CFP)
一、正確認識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主要是指商業資本等非宗教主體介入佛教領域,將佛教寺院、佛教活動或者某些佛教教義等變為牟利工具,賺取經濟利益。其本質是社會上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在佛教領域的反映和表現。商業化問題的突出表現包括:一些地方搞「宗教搭台、經濟唱戲」,以發展旅遊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為由,圍繞寺院設置景區,出售高價門票,引起社會詬病,損害佛教形象。或投資建造寺院、違規濫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打著佛教文化的旗號牟取經濟利益。一些組織或個人投資或承包經營佛教活動場所,以「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方式對佛教活動場所進行商業運作並獲取經濟利益,甚至將佛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產打包上市或進行資本運作,或以佛教名山名義上市。一些非宗教活動場所或組織,非法開展宗教活動,違法違規設置功德箱,收取宗教性捐獻,以教牟利;甚至僱傭假僧假道,乃至通過引誘、欺騙、脅迫遊客燒高香等手段牟取暴利。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違背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規,侵害佛教界合法權益和信教群眾宗教感情,損害佛教清淨莊嚴形象,嚴重危害佛教健康傳承發展,敗壞社會風氣。各地佛教團體、佛教院校、佛教活動場所和佛教教職人員應正確認識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的本質、突出表現、嚴重危害,自覺抵制商業化問題不良影響,積極配合黨和政府治理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
二、持之以恆加強佛教教風建設。各地佛教界要始終堅持以戒為師,積極響應、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佛教教風建設的倡議書》,堅持少欲知足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繼續發揚節儉惜福、樸實無華、淡泊名利、清淨莊嚴的優良傳統。佛教團體、佛教院校和佛教活動場所新建、改擴建建築應力求實用、莊嚴、簡樸,不宜盲目攀比,追求豪華。佛事活動當以精嚴為切實,各地寺院舉辦開光、升座等佛事活動應符合本寺院實際,規模適度、如法如儀,不宜比闊氣、講排場,避免社會譏嫌。要繼續大力倡導「文明敬香」、「合理放生」,規範放生活動,引導信教群眾以科學合理的方式踐行佛教慈悲護生精神,將佛教護生觀念與現代環保理念有機融合,自覺抵制「放生利益鏈」。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佛教活動場所要將「文明敬香」作為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佛教團體、佛教院校、佛教活動場所的負責人,特別是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和有廣泛影響的寺院的負責人,要以高度使命感、責任感帶頭加強教風建設,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好在佛教教風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
▼少林寺舉行祈福施粥活動 。(圖/翻攝自新華網)
三、依法依規加強寺院管理。各地佛教活動場所要依法依規、科學有序加強管理,努力建設和諧寺院、生態寺院、文化寺院。佛教活動場所要加強財務管理,自覺執行國家統一的財務、稅收、資產、會計製度;在當地黨政主管部門指導下,根據本單位實際採取適當方式建立健全財務管理組織,制定完善財務和資產管理、會計核算、功德箱管理、法物流通處管理等製度;開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依法辦理稅務登記並依照法律法規政策享受稅收優惠;加強財務公開,以符合法律法規政策和佛教傳統的方式向信教群眾公佈財務收支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佛教活動場所可以在法律政策範圍內開展與教義教規相符的自養事業,設立素餐館、法物流通處等經營網點,經銷佛教用品、藝術品和出版物等,開展與佛教宗旨、習俗相符的經營活動。經營活動的收益用於佛教活動場所的自養、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公益慈善事業。
四、依法依規加強佛教教職人員管理。要加強對佛教教職人員的認定管理,繼續做好規範傳戒工作,嚴格審核戒子資格,嚴格規範傳戒過程,嚴把僧眾入口關、傳戒質量關,從源頭上確保佛教教職人員的整體素質。要引導教職人員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持戒修行、聞思經典、弘法利生、服務社會上來,不得直接參與商貿活動、為商業活動站台,不宜為非宗教活動場所或非宗教用品舉行「開光」等宗教活動。要鼓勵佛教教職人員講經說法,推動形成學習經典、研究經典、宣講經典的良好風氣,將講經說法與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引導廣大信眾愛國愛教、正信正行。
▼嵩山少林寺舉辦首屆「無遮大會」。(圖/翻攝自少林寺官網)
五、自覺抵制違規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各地佛教界應正確認識塑造佛像的意義,豐富供養三寶、實踐信仰的形式,避免對造像體量、規模、材質的過度追求。各地寺院在建設和管理露天佛教造像時,應嚴格遵守《宗教事務條例》等法規規章的規定,依法履行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建設審批手續,遵守佛教造像的儀軌、要求和傳統,力求清淨莊嚴。各地佛教團體、佛教活動場所、佛教院校、佛教教職人員不得主導、參與、支持、鼓勵違規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建有大型露天佛教造像的佛教活動場所不得將寺院或大型露天佛教造像承包給非佛教界主體進行經營牟利。積極配合黨和政府治理濫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工作。
六、依法依規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各地佛教團體、佛教院校、佛教活動場所從事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應當經省級以上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國家有關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和宗教事務管理的相關規定辦理。
▼少林寺眾僧打拳。(圖/CFP)
七、依法維護佛教合法權益。自養事業是建立在佛教活動場所的非營利性質上,無論自養的形式如何變化,其經濟收入的目的都不是逐利,而是用於寺院建設、僧人社保、公益慈善事業等符合佛教教理教義的活動。各地佛教界要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將合法合規的佛教自養事業與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區分開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鑑於社會各界和廣大佛教信眾對以佛教為主題內容的景區出售高價門票反映強烈,且大部分景區內的佛教活動場所的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保證,各地佛教界要通過合法渠道向主管部門反映情況,依法依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有條件的寺院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探索門票減免優惠的方式。
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帶領本地區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愛國愛教、正信正行,自覺抵制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的不良影響,積極協助黨和政府治理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推動我國佛教事業健康發展,努力開創佛教中國化新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佛教協會
2018年6月26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