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圖/記者周之鼎攝)
記者周之鼎/台北報導
前任財政部長,現任北威國際集團總經理劉憶如劉憶如在今日的北威夏季論壇上談論關於共享經濟的想法,認為台灣目前還沒有本土的共享經濟案例,希望創投產業不要只關注高科技產業。
在經濟學中,不斷要降低交易所需的成本一直是整個社會追求的目標,共享雖然不是新概念,但因為靠著網路和科技的發展,因此共享平台的架構因而出現,而帶來交易成本的下降。PWC在2015年的估算,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值將自2013年的150億美元,到2025年將大幅增加到3350億美元,這個數字的概念等於未來將等質於整體零售業。
依據BCG的研究報告,共享經濟之所以竄紅,主因是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水準的提升,以及多樣化帶來的樂趣,BGC的調查中,在使用「分享服務」的群組中,認為在合理的價格及方便性的情境下,美國有57%的人願意放棄其資產。當然但也有人不願意參與共享經濟,像是有些人還是享受擁有的便利性,或是不信任從來不曾使用過的共享平台,也有人是不信任共享平台所使用的支付系統。
劉憶如認為,目前共享經濟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分散是平台,由資產擁有者訂定價格等條件,透過平台提供給使用者,像是Airbnb,第二種是集中是平台,由平台本身擁有資產並訂定價格,因此品質較為一致,像是Zipcar、神州租車。最後則是混合式平台,資產擁有者提供服務,但價格和條件由平台來定,最有名的例子就是Uber。
目前國外在金融(如Zopa)旅館(Airbnb、Homeaway)、交通(Uber)、勞務(Task Rabbit)、服飾(Rent thr Runway)、教育(Skillshare)、醫療(Crowd Med)、餐飲(Eat with、Uber eats)等,當然也並非每個都適合台灣。
劉憶如表示,分散是是最有意義的方式,當一個社會資源有閒置的狀況,透過共享經濟才能真正讓這些多出跟缺少的資源結合並創造更大的可能。但劉憶如也對於集中式的共享經濟打個問號。因為集中式等於還是有個大老闆,因此結果是否又只是養成另一個商業巨獸還有待觀察。
劉憶如表示,共享經濟的最大的好處還是幫助貧困者並縮減貧富差距,因此共享經濟使用的究竟是「剩餘資源」還是只是「租賃模式」是觀察指標,有些走岔了的分享經濟,就有可能造成不願儲蓄,或是養出巨大的商業怪獸,另一個共享經濟的風險則是資安上的顧慮。劉憶如坦言目前台灣還找不到任何本土自產共享經濟的案例,僅有像是UBER的外資案例,但台灣的創投產業值得關注年輕人提出的共享經濟想法,而不是只看過去關注的高科技產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