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女紅」成當代藝術品 青海民間刺繡傳承文化密語

▲昔日「女紅」成當代藝術品 青海民間刺繡傳承文化密語。(圖/新華社)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婦女在展示土族盤繡技藝。(圖/新華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孔雀尾巴顏色多且豔麗,旁邊的花朵要小而精,這樣繡出來的腰帶戴上才美哩。」來自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的李木塔有40年的刺繡經驗,她剛剛用「盤繡」法完成了一幅作品。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相傳有兩千多年歷史。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民間刺繡各具風格、種類繁多,且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李木塔今年65歲,從小便跟著家裡長輩學習刺繡,在她年輕時,繡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衣服、臺布、枕套、馬鞍等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顏色豔麗、針線綿密的刺繡工藝。

「過去都在家裡繡,繡完自己用,如今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的純手工製作繡品很受歡迎,不少人還專門收藏。」李木塔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符合當代審美需求、兼顧實用性和觀賞性的刺繡藝術品越來越多。

12日青海省舉辦的「民族團結進步」刺繡展吸引了省內漢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蒙古族的近500名民間刺繡愛好者參展。堆繡、盤繡、平繡、垛繡、挑繡、貼繡和十字繡等刺繡品種展示了不同文化的非凡魅力。

來自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喬三木帶來了自己的堆繡作品《二十一度母》,各色棉布、綢緞經剪裁後,填充以羊毛使其鼓起,再精心堆貼成為完整的畫面,宛若浮雕,立體感十足。

「不少內地人和國外的客人喜歡這類作品,好的堆繡要上萬元,還常常供不應求。」喬三木說。

堆繡原本是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內僧人創造的藏族藝術品類之一。如今,堆繡已經由寺院走入民間,並列入了職業教育課堂。

來自西寧市的黨占紅已經學習了15年的堆繡製作,她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進行「訂單式」銷售,堆繡題材也不僅僅局限於佛教故事,還涉及花卉、人物、歷史場景等。「我這次帶來的《民族一家親》就反映了刺繡成為各民族間文化紐帶的故事。」她說。

除了裝飾作用,民間刺繡也向實用性發展,貼繡做的手機殼、平繡做的耳環、盤繡做的布靴……這些作品不僅為現代生活平添許多美意,也為古老刺繡在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近年來,為保護和發揚民間傳統文化,青海省依託知名高校的學術和教學優勢,為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等傳統手工藝人進行培訓,累計培訓1300人次。青海省還在刺繡規範管理、基礎設施、人才培養、資金扶持、宣傳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初步形成了個體傳承、家族傳承、團體傳承、學校傳承等多種方式並存的民間刺繡發展格局。

「這幾年,國家對鄉土旅遊、傳統文化的重視使我對刺繡行業的前景充滿信心,未來我還要打造自己的刺繡品牌。」黨占紅說。(新聞來源:新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