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記者會上,蝦皮購物商業營運總監楊晨欣說,蝦皮24h團隊預計年底前翻倍成長,並因應訂單快速成長,持續擴張倉儲規模。(圖/業者提供,以下同)
文/蝦皮購物商業營運總監楊晨欣
近期電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特別在快速到貨市場,前幾年以「台北5小時到貨」業者退出市場,蝦皮購物則公布B2C 24h購物的營運數字,創下月化訂單30萬的成績。一退一進,讓台灣電商圈和消費者有如霧裡看花,到底「比多快」在台灣真的是B2C購物的萬靈丹嗎?B2C的競爭門檻真的只是進倉量嗎?未來B2C快速到貨的趨勢會是什麼?
台灣網購消費者真的需要「數小時到貨」嗎?
我們在評估推出快速到貨服務時,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從最先打出5小時到貨的業者,逐漸放棄了快速到貨的招牌,最後退出市場,就可知道,絕大多數消費者要的,並非真正是「數小時到貨」,而是「可接受的快速」到貨。
事實上,大多數網購商品,除了生鮮品需要在1~2小時內到貨外,大多消費者都可接受一天以內的到貨速度,只要到貨時間具有穩定性。偶有需馬上急用的物品,大多消費者也會乾脆直接上街採買。當不需要幾小時內到貨的商品,千篇一律以一樣的流程配送,反而墊高了商品的物流和倉儲成本,這也是一些現有的B2C電商業者常將快速到貨商品照訂價賣、鮮少折扣的成因。
因此,我們在考量快速到貨時,並非一味衝高商品數量。如何準確預測用戶需求,才是我們最重視的,先透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真正需求商品,再挑選出熱賣、有快速需求的快速消費品和3C配件,打造高轉換率和高商品銷量,使24h快速到貨的商品也能夠有價格競爭力。舉例來說,我們在挑選24h購物活動商品時,就參考過去全站限時特賣的銷售數據,發現零食類的完售率都有8~9成,是屬於衝動性購買的商品,因此非常適合在有快速到貨需求的24h購物中心銷售,成為24h重點選品之一,其中小雞麵的表現更是指標,在短短三個月狂銷了11公噸。我們在3月中推出24h購物後,以不到萬件的商品數,創造了月化訂單30萬件的成績,可以想見商品的高轉換!精選商品、維持高轉換更大的好處,是讓商品價格可以維持更好的競爭力,回饋給消費者。
▲「蝦皮24h」購物中心上線短短2個月,蝦皮公布的成效數據指出,月化訂單已突破30萬筆,相較試營運期間成長10倍,24小時配達率更超過9成。
在倉庫囤積數百萬庫存是否聰明?
有聽過賣家朋友跟我抱怨,整批商品一進去他家24h購物的倉庫後,賣很久賣不掉,但想要退回拿去其他通路賣,倉庫也不給退!目前現有的B2C業者,常以進倉越多庫存去比較B2C的營運能力,但是新一代的電商思維以並非如此了。幾百萬件商品在大的統倉,代表著一件事情,就是倉庫的效率不佳,其實百萬件庫存,真正熱賣轉換高的商品,可能只有數萬件,但是其他冷門商品也堆在倉儲中,不但墊高了倉儲的成本(以及商品價格),也代表著,供應商家必須積壓很多貨品和資金在通路上,對於需要良好週轉的中小企業賣家來說是一大困擾。
換個場景,在台灣年營收超過700億的Costco,只需要4000多種品項;年營收近700億的台灣家樂福,品項也僅數萬種商品。把數百萬件商品放到大統倉,卻不管商品賣不賣得出去、迴轉率好不好,這是前AI時代的做法。以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為例,根據消費者的購物喜好以及數據追蹤庫存的需求,和賣家保有密切的關係,讓系統依照買賣家之間的鄰近程度,選擇最合適的倉庫出貨,甚至預測每個倉庫的商品數量,將配送和庫存成本壓到最低。一旦消費者下了訂單,立刻就能將商品送到消費者的家門口。
對於我們來說,雖然B2C 24購物的商品庫存仍然還有努力的空間,但是我們將不會走上衝刺百萬件庫存策略,透過大數據的應用,精選預測熱銷的FMCG與3C商品,讓商品在庫的效益提升,也讓賣家夥伴的商品庫存運用更彈性,資金壓力更低。
除了快,消費者還要什麼?
目前一般的購物中心,重視快速到貨、退貨方便等,這當然都是我們非常看重的。但同時注意到,用戶協助與問題處理也非常重要,這也是「對話式商務」興起的原因。我們把在拍賣和商城非常成功的「聊聊」帶到了B2C購物,消費者在前期詢問和後續問題處理,都可以直接和客服人員對話,甚至還升級成為「24小時電話客服」和「24小時聊聊客服」。
這是一個成本很高的投資,目前在電商界大多只提供工作日上班時間客服,但是想想這樣的情境:消費者半夜躺在床上,想要購買商品,但是資訊不清楚卻找不到客服諮詢,只能隔日上班時間詢問;或者,消費者收到貨了想要更換尺寸,非上班時間電商網站沒有客服,但是上班時間在辦公室又不好意思討論商品退換細節。提供24電話和聊聊客服,不但提升了B2C客服的服務水平,也透過前後期的溝通降低了退貨的機會,省下退貨物流和包材的資源浪費
台灣電商發展快20年,很多同業為台灣電商環境帶來貢獻,成為亞洲地區電商最成熟的市場之一,但過去的成功,可能成為後來的侷限。勇於拋開過去的成功,直接傾聽消費者和觀察數據,不用過去慣性的作法框架自己,才能持續永續經營,帶給消費者和商家更好的服務!
本篇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