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40年 陸眼鏡之鄉「丹陽市」的自我革命

▲走過40年 中國大陸眼鏡之鄉「丹陽市」的自我革命。(圖/新華社)

▲顧客在眼鏡市場挑選新款眼鏡。(圖/新華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儘管去年已經把眼鏡公司生產經營的大部分事務交給兒子處理,64歲的湯龍保依然堅持每天「泡」在公司裡,守護著他為之奮鬥了40餘年的眼鏡事業。湯龍保的家鄉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丹陽市,擁有眼鏡相關企業1600多家,從業人員近5萬人,素有「中國眼鏡之鄉」美譽。丹陽的眼鏡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在湯龍保辦公室隔壁的會議室內,掛有一幅內容為「改變世界的目光」的中國書法作品。這幅字是湯龍保的最愛,更是一代代丹陽眼鏡人的志向。他時常與客人在這幅字下暢談丹陽眼鏡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技術人員從上海、蘇州的眼鏡廠回到丹陽,開始嘗試眼鏡製造,湯龍保成為當地眼鏡廠的第一批學徒工。「當時的眼鏡廠條件非常簡陋,五六間房,十幾個工人,產品品質主要靠工人目測把關。」回憶起四十多年前在「窩棚眼鏡廠」的工作經歷,湯龍保至今記憶猶新。

簡陋的生產條件,以及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使得起步階段的丹陽眼鏡業發展舉步維艱。1977年時,湯龍保所在的眼鏡廠更是幾近關門停產。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丹陽眼鏡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大小眼鏡廠在鄉鎮、村莊遍地開花,湯龍保所在的眼鏡廠也迎來了生機。「原材料購買放開了,有錢就能買到想買的材料,不再受限制。銷售更加多元化,百貨商店裡也能擺攤。」

然而,好景不長。1986年後,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物美價廉的外國眼鏡開始大量湧入中國,丹陽眼鏡業遭受重創,很多眼鏡廠被迫關停。「1985年時,我們眼鏡廠還有800多名員工,到1992年時,廠裡只剩下差不多100多名員工。」湯龍保說。

1992年,湯龍保在困境中接手企業。也是在這一年,湯龍保下定決心向國外眼鏡廠學習,聘請國外專家駐廠指導。「當時,國外眼鏡的品質、款式和加工技術都比我們好,這些短板急需補齊。」補齊技術短板的同時,以湯龍保為代表的丹陽眼鏡人還大膽開始了向海外進軍的步伐。

從頻繁地參加在德國等地舉辦的國際眼鏡展會,到專門派行銷人員去世界各地開拓市場,丹陽眼鏡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剛開始,很多國外客戶根本不知道中國有丹陽這個地方,以為我們是騙子,不敢買我們的眼鏡。經過幾年市場開拓後,一些國外客戶覺得丹陽眼鏡的品質還不錯,價格又便宜,開始跟我們訂貨。再後來,隨著丹陽眼鏡品牌的發展壯大,國外客戶開始主動到丹陽與我們合作。」湯龍保說。

2010年12月,世界眼鏡製造巨頭法國依視路集團與湯龍保的眼鏡企業合資建廠。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湯龍保的萬新光學集團如今已經成為亞洲知名的樹脂鏡片生產企業。

來自剛果(金夏沙)的卡沙是一名江蘇大學的在讀博士。出於對眼鏡的喜愛,今年2月,他來到江蘇丹陽一家眼鏡公司實習。品質好、款式多、技術含量高是卡沙對丹陽眼鏡的印象。「眼鏡市場未來前景廣闊,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更多高品質、高科技的時尚眼鏡推廣到非洲。」卡沙說。

近年來,隨著眼鏡行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丹陽眼鏡在價格、品質上的優勢不斷縮小。為應對挑戰,丹陽眼鏡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與品牌創建,開始新一輪「自我革命」。

今年6月,丹陽天祿眼鏡電商有限公司發佈了首款骨傳導藍牙眼鏡。通過骨傳導技術,用戶只需戴著眼鏡,用手輕輕按下鏡腿表面的多功能鍵即可實現打電話、聽音樂。

一批傳統的丹陽眼鏡經銷商也在尋求變革。來自浙江溫州的孫光義,在丹陽做眼鏡生意已經24年。去年7月,他大膽地嘗試提供個性化、時尚化的眼鏡服務,讓傳統眼鏡更加美觀,在當地引發了不小的轟動。「現在年輕人買眼鏡更加關注時尚、款式與用戶體驗。我們必須重視設計與創意,讓丹陽眼鏡符合未來發展潮流。」孫光義說。(新聞來源:新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