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行》導演講座雜感──寫在電影上映前

2018年08月8日 15:10

《與神同行》導演講座。(圖/彭紹宇提供)

文/彭紹宇

很榮幸受到片商邀約,參加了《與神同行》系列電影導演金容華講座,主題談「台韓電影經驗交流」,對談者是台灣資深電影製片人葉如芬,監製作品包括《大佛普拉斯 》、《我的少女時代》、《女朋友。男朋友》和《赤壁》等等,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但談到滿多業界深入的經驗,一位是作品成功進軍海外,且自己開特效公司接外國單子的知名導演,一位則是在兩岸電影圈有豐富經驗的王牌監製,收穫良多。

《與神同行》、《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圖/《與神同行》、《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劇照)

#1.「打橫拍」的策略

很多人都知道,《與神同行》1、2集是一起拍的,業界術語叫做「打橫拍」。因為如此,上下兩集只間隔半年左右的時間,能在還有討論度時打鐵趁熱,避免拖了二、三年才上映,時間一拉長,不但觀眾群可能改變,市場喜好也更難以捉摸,另外考慮到製作面,包括演員行程、拍攝團隊都能更節省成本。

導演表示,如果分開拍,一部預算大約需要200多億韓元(約新台幣5.4億),合起來一次拍完的話,兩部總共卻只要花300多億韓元(約新台幣8.1億),等於足足省下100多億韓元。無論成本或市場面來看,如今看來都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但這也是個大冒險,因為不賣怎麼辦,不受歡迎怎麼辦?

台灣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案例,2011年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也是採取合在一起拍、再分開上映的策略,最後票房表現也不錯。重點是回歸到有沒有好的故事,因為好的IP和好的內容如同是電影的肉,用再多特效和大場面去包裝都很難彌補,就像食物因為一吃就知道是不是腐壞或空心的,觀眾一看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打動。

《與神同行》。(圖/翻攝自《與神同行》漫畫)

#2. 改編要忠於原著嗎?

《與神同行》的原型是一部在韓國Webtoon上的漫畫,有看過漫畫的人可能都知道,除了基本背景和理念之外,電影改編得完全不同了。金導在評估電影適合度的考量上,將許多細節刪減融合,主人公也從本來的一個普通上班族,變成所謂的「貴人」。

導演認為最珍貴的不一定要保留下來,只需保留它的精神,例如原本漫畫裡有一位為金自鴻辯護的律師陳季涵,雖然電影沒有了這個設定,但他其實是被併入地獄使者的角色。從既有作品改編為劇本的過渡是一大學問,包括對白合理性、長度的拿捏,還得考量到閱讀和觀影群所希望獲得的滿足不同,所以呈現的東西當然也要經過大幅修改。

《與神同行》、《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圖/《與神同行》、《與神同行:最終審判》劇照)

#3. IP風潮

IP就是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意思,但此處IP的延伸含意是由既有知識產權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包括IP劇、IP電影等等,最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形成一股「IP熱」,許多票房成功的電影都是IP電影。而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台韓IP風潮的差異,韓國這類IP影視作品其實一直都不間斷,與神同行就是一部成功的IP電影,韓劇也有最近的《金秘書為何那樣》、《未生》、《雲畫的月光》和翻拍中國大陸的《步步驚心:麗》等等。

不過從對岸幾部票房失利的IP電影(如《新步步驚心》、《微微一笑很傾城》等)之後,中國內部出現了「IP電影還能夠紅多久?」的質疑。反觀台灣市場,監製葉如芬提到台灣IP風潮從去年開始冷卻,目前台灣大概80%都是取材於原創劇本,原創很重要,不是不好,只是原創劇本需要時間、需要更大的成本。我想她的意思是,對於電影市場的活絡,有IP的熱潮可能更有幫助。(近期即將上映的台灣IP電影《鬥魚》,表現值得後續觀察)

《與神同行》導演講座。(圖/《與神同行》劇照)

#4. 跨國合作的可能

《與神同行》在台灣甚至是亞洲市場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價值的共享,我們幾乎都有「地獄」、「審判」或「閻羅王」的概念,這對於西方人來說可能是一次文化衝擊和宗教認識,但對於漢字生活圈的東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笑點和那最重要的「梗」是共通的。

談到對台灣電影的認識,金導不意外地也是侯孝賢的粉絲,但這兩個人的拍攝風格明明南轅北轍,如果有機會合作不知道會是什麼有趣的樣子。

《與神同行》導演講座。(圖/彭紹宇提供)

最後,葉如芬提到一個滿重要的觀點,她說電影不可能單一市場,對於使用華語的我們,市場更大也更希望區域多元化。因為一旦多元了,資金才會充足到位,導演想做得才能夠落實,否則7個地獄縱使被想出來了,特效該怎麼呈現?有了好的故事後,這個仍然是最現實迫切的考驗。

#5. 韓國能,台灣不能?

自從開始大量觀看韓影,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這個,但我總覺得,台灣不是拍不出來,只是找不到觀眾,所以就找不到投資者。在台灣總是有一派聲音,批評韓國人民族意識強,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當我們攤開韓國影史票房榜,前十名有九部是自家韓國出品的國片,但看回台灣票房榜,前十名竟然沒有任何一部台灣電影,而且全部都來自美國好萊塢,這顯示了台灣觀眾市場口味的單一和嚴重偏好,韓國的過度閉關不好,台灣的一味向外更是大問題。

當然有人說「台灣電影不好,我為什麼要進去看?」不過這倒因為果了,沒人看看就沒有票房,沒票房就限縮市場與資金,很多點子和故事就都拍不成了,即便勉強開鏡,後續也很可能因為資金拮据而妥協再妥協,最後品質良莠不齊,觀眾更不愛看、電影人才乾脆外流,一系列可怕的後果都正在發生中。

《與神同行》導演講座。(圖/彭紹宇提供)

韓國電影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成績,不可否認,很大一部分是歸功於他們的愛國心,這是原因也是結果。事實上台灣的影視絕對不輸韓國,這幾年有許多優質的台灣電影,但票房卻都慘兮兮,又怎麼會好轉呢?

●彭紹宇:
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為自由影評人,認為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為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
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