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女應屆畢業生馮琪淯考上台大醫學系,事件後續轉折得到社會關注。(圖/記者宋德威攝)
雄女學生考上台大醫科的新聞,昨天有看到,直覺是「甜點式新聞」。意思是,這類的消息吃了會愉快,但是不吃也不會怎樣。甚至長遠來看,不吃對身體更好。
直到當事人馮琪淯出來發聲明,這件事就有點意思了。
這個新聞會紅的主要原因,不是當事人的外表,而是故事內在的張力。
這個故事(在媒體有意或無意,為了吸睛所選擇的寫法)的原型是這樣的:
女性缺少了某些能力、性格或是動能,在與男性相識相戀的過程中,被啟發了、教化了、完整了。
驚人的轉折來了:在循循善誘、破繭而出之後,女性擁有了比男性更大的格局氣量。男性即使不情願,也必須面對自己不再是關係中的「強者」,必須坦然的接受自己轉為弱方,或是關係結束的可能。
故事的原型,當然不等同於事實。事實是什麼,我們很難知道,只能靠線索去拼湊。猜測這些事實,對公共生活意義不大。但故事的原型確實有些意思,它反映社會的一些傳統觀點:
一、男必須比女強。至於強的定義,端看所處的環境中所重視的價值。
二、要配上郎才,也需有女貌。在這個公式下,女性外貌以外的價值變得不被重視。
三、強者有權利、義務、責任,去啟發弱者,指導他們過更好的生活。
四、弱者接受啟發之後,也有機會成為強者。一旦比原有的強者更強之後,就可以心懷感恩的去追尋(也被期望去找)更強的對象。
把原型抽取出來之後,裡頭確實是有著許多不公平,確實是有著人生型態的僵化想像。但我先暫時不討論這個原型(大家認真看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回到這股媒體跟觀眾共鳴的戲劇張力……
以一個有觀眾緣(未必是傑出)的戲劇發展來看,最標準的好結局是男方出來說:「很感謝妳這些日子的陪伴。未來怎樣我們沒辦法知道,但我的心意始終沒變。一開始相處的時候,我以為是我在幫妳。其實,不知不覺間,已經是妳在幫我。不,是我們一起面對,一起走過。有妳的日子,給了我勇氣,讓我能夠去面對未來各式各樣的難關。」
如果這樣,這場傳統戲碼就完滿落幕了。
但真實人生不是戲劇,人們各自人生,也沒有必要迎合觀眾需求演戲。
這畢竟是2018年,不是18世紀。
女方出來了,她花了蠻大的篇幅,去捍衛自己的尊嚴。她的意思是:「拿到這個成績,主要靠得是我自己的努力。是我拿心去吊著去擠壓著,在賽道上一次又一次的竭力奔跑著所換來的。
「你們不要用廉價的故事情節,去忽略掉我有過的努力跟付出!」
這麼強悍的主張,可以說得直白淺顯、留有餘地、近乎面面俱到。這不是因為個人的天才,就是我們的國文教育經過這些年這麼多人的努力,確實有了長進。
話說回來,看完這段風波,我在想:誰的成就,哪怕只是一丁點的前進,不是因為一路上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貴人提拔?哪個成功者不幸運?
可是,一個男人成功了,可以留下最大的那塊蛋糕犒賞自己。
一個女人成功了,卻要先幫忙切蛋糕分給大家,自己只能分到屑屑。
這確實令我感慨。或許,我們的社會,沒有表面上看來那麼進步。
●作者溫朗東,專欄作家。本文轉載自溫朗東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