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長期關注偏鄉教育。(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主計總處公布5月份的平均薪資,漲幅創18年來新高,平均近4.8萬,民眾卻覺得與實際有落差,行政院長賴清德6日對此解釋,這是為了讓勞方能向資方據理要求,「你給的薪水太低了」,卻在網路上挨轟連連。對此,李家同認為重點就在「競爭力」,「你如果有很特別而且有用的學問和技術,你就可以拿到高薪」。
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8日在臉書發文,提到低薪問題直說「我們應該要知道,並不是所有我們的人都是低薪的」,有很多人第一次求職就可以拿7萬元薪資,還不包含每年可拿到的紅利,「道理很簡單,他們一定擁有一些相當不錯的學識,企業界很難找到相同的人,當然只好給他們高薪。」
他舉例,懂類比電路設計的人在全國是少數,但很多電子公司都需要類比電路設計的工程師,所以就會拿到比較高的薪水,而且還可能常常被挖角。「反過來說,如果你一無所長,而且你的學識和技術都在水準之下,你當然就一定吃虧」,並說他認識一位大學電機系畢業的學生,因為ABC都寫不全,就連應徵工友都沒成功。
▲教授李家同。(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李家同說自己成立博幼基金會,從事幫助偏鄉地區弱勢孩子的功課,「其實一個年輕人能不能進台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會不會是打零工的,或者是被迫拿低薪的人。」
他透露,全國很多偏鄉學校的英文和數學拿C的比例都超過4成,還有學校超過7成,直言這些學校的畢業生若一直無法提升無法提升競爭力,將來可能就是拿低薪的一群人。
李家同最後指出,如果想解決低薪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若台灣經濟非常好,低薪問題就不會太嚴重,「可是我們也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國家有很多缺乏競爭力的人,他們一定是會拿低薪的」,而且這些人的薪水可能會低到不用繳稅,甚至需要政府社會福利的補助,所以博幼基金會現在就是在幫助提升競爭力,「讓他們能有比較好的薪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