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1945年收復南沙群島時所豎立紀念碑。(圖/摘自陸戰隊刊物)
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1946年12月14日,海軍林遵指揮官奉命率太平、中業兩艦接收南沙群島,抵達太平島後立碑宣示主權,並以太平艦「太平」二字重新命名原稱「長島」為太平島,並留駐兵力守島,設氣象台;1950年撤軍回台;1956年因菲律賓覬覦南沙群島,政府為維護領土主權,派遣陸戰隊戍守太平島,直到1999年基於地區國際政治平衡,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撤軍,改由海岸巡防司令部(後改制海巡署)駐防執法。
陸戰隊駐守太平島兵力,從派駐東沙島的警衛營、陸戰營抽調1個連進駐;島上編制指揮部有上校指揮官、副指揮官、政戰處長、人事、作戰、訓練、作戰補給、財務、監察、保防等幕僚,另有氣象台、雷達站、電台、油機房、巡邏組、守備連和勤務組等單位,全島官兵將近200人,駐防以1年為期,可以個人申請留島。
▲1990年內政部長許水德親赴太平島揭幕「南疆鎖鑰」紀念碑宣示主權。(圖/摘自陸戰隊刊物)
從日軍手上接收時,太平島甫經二戰美軍轟炸,島上、海灘還留有直徑5、6公尺及1、2公尺深的大坑,每逢大潮退去,坑內常留有魚貨,成為駐軍打牙祭的重要來源;日軍佔領期間,挖掘了多口水井,島上水源並不缺乏,但都帶有不同程度的鹹味,只有靠近觀音堂那口井,水質最好,可以直接飲用。
太平島位處熱帶,高溫潮濕,糧秣保存困難,每半年運補一次,官兵因此長期吃過期存糧,米飯有霉味、饅頭裡長了蟲是司空見慣,早期沒罐頭,午晚餐只有鹽水炒黃豆,生活條件艱辛;為改善伙食,駐軍養豬,但因廚餘不足,就派專人摘取樹葉參雜餿水餵豬,豬吃不飽,長得瘦瘦小小;島上也放養牛、羊,卻無草可吃,只能啃樹葉,牛羊屬「戰備」存糧,登記有案,必須生一頭才能宰一頭,但常處於「透支」狀態,先吃再說。
官兵個人也養雞,雞蛋就有了著落,加減可以補充營養;另外,也嘗試種植蔬菜,但因沙質土壤無法涵水,太陽又烈,苗一栽就脫水,加上島上鼠患嚴重,最喜歡啃苗根,常常菜苗甫長芽,一夜之間就被啃光,官兵心血立刻化為烏有;1970年代,運土改良土質、研究植栽方法,長期試種、經營,成功種出空心菜、小白菜、莧菜、芥菜、韭菜及南、胡、冬、絲瓜等,還有椰子、木瓜、香蕉及西瓜等水果。
▲太平島上紀念碑眾多,見證不同時代駐軍的青春歲月。(圖/摘自陸戰隊刊物)
太平島周遭海域魚產種類繁多,龍蝦、干貝、海螺等各式海產不虞匱乏,早期駐軍還編有「捕魚隊」,職司海產抓取,為官兵加菜,但因曾有士兵釣到大魚,反被拖入海裡溺斃案例,其後嚴禁官兵下海游泳及海釣;另為解決燃料不足,除上校指揮官、氣象台及電台台長外,島上每個官兵每月都得繳交50公斤乾材,供伙房炊爨烹飪使用,因此,閒暇時間,官兵撿拾漂流木成為全島運動。
太平島上的老鼠,能飛簷走壁、上樹鑽洞、高空電線來去自如,糧秣、被服、裝備被咬壞,家常便飯,連官兵就寢時手、腳指、耳朵都可能被咬傷,算是夠兇狠的「惡鼠」;為滅鼠,島上官兵使出捕鼠器、毒餌、火燒、水淹、挖洞捕殺諸般手段,有指揮官還規定官兵每週得交多少老鼠尾,但還是難以根絕,讓守島官兵恨之入骨。
距離台灣1600公里的太平島,搭船得海上漂流5、6天(現在只要2天),不管早期的6個月船艦運補一次,還是隨運輸條件改善,縮短為三兩個月,或是現在空運,官兵所收到的信件、報紙、資訊,全都屬於「過期有效」品,一樣都是「新聞」,許多官兵親友都會有別於其他外島,自己錄製錄音、影帶讓他們看看親友、家屬的模樣及聽聽聲音,聊慰思鄉、思親之愁;島上官兵主要娛樂以看錄影帶、打撞球及閱讀書報為主;也因為生活環境單純,反而容易儲蓄,就有志願留島多年的士官長,十多萬元現金全都放在床下,讓其他人羨慕不已。
1995年10月30日15時,中華電信公司利用中新一號衛星,在島上設置7個衛星電話門號,扣除戰備所需,官兵可以輪流使用3個門號公共電話與台灣親人取得聯繫,每分鐘收費5元。
▲太平島上的觀音堂,士官兵心靈寄託的信仰中心。(圖/摘自陸戰隊刊物)
東沙島有座供奉關聖帝君的「大王廟」,太平島也有座奉祀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堂」,大王廟的自主漂流擇廟址傳說讓人印象深刻,但觀音堂的緣起,據傳是台灣漁船到太平島海域漁撈時所帶到島上的,但大多數的官兵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卻一樣靈驗、一樣是太平島官兵的信仰中心、一樣讓指揮官每天都得上香祈福;除去生活條件困頓、精神苦悶外,國境極南的太平島,算是人間淨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