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全職司機卡位 滴滴「順風車變質」3個月爆2命案

▲▼滴滴順風車。(圖/CFP)

▲有車主指出,滴滴從原本承諾不抽成,到現在每單抽成10%。(圖/CFP/同下)

記者楊子萱/綜合報導

滴滴順風車三個月內連出兩件命案,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等單位約談滴滴公司,其業務也被搬上檯面檢視。有車主指出,現在順風車根本就「不順風」,有許多全職司機加入,讓整個環境變得更複雜,但網路出行平台的法律和監管手段卻沒有與時跟進。

像滴滴這種共享經濟模式的運營概念,初衷是為了利用閑散社會資源的車輛,讓車主可以在上下班、有計畫的出行時順便載其他人,但現在卻變成很多專職車主來搶佔這塊大餅。

▲▼滴滴順風車。(圖/CFP)

照理來說,順風車為的是讓車主和乘客能通過拼車,一起分攤成本,像是北京、上海對合乘車輛每日最高派單數量的規定是2次,但滴滴順風車之前的每日上線卻是15次,更容易吸引全職司機加入,反而違背了順風車原本的公益定位。

有陸媒實測「滴滴出行」app發現,滴滴新增的新版緊急求助功能並沒有110報警功能,只有120急救服務標誌,點開後還有顯示一系列的套餐購買服務。相關人士指出,一鍵式報警的功能並不難實現,而且能將資訊同步傳送給警方,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緊急問題。

滴滴26日公佈了一組數據,在順風車上線的三年多時間裡,滴滴服務了十多億次出行,算下來平均一天就有90萬單,數量非常驚人。

大陸目前的市場對「共享經濟」的監管環境相對寬鬆,滴滴在收購快的打車、合併Uber中國業務後,基本上已經取得市場的壟斷地位,估值膨脹到560億美元左右,但卻在三個月內發生兩件命案,讓人質疑順風車的安全性,到底是技術水平不夠,還是當局做得不夠。

像這樣的網路平台還有很多問題案例,像是外賣的黑廚房問題、電商平台的假貨氾濫、共享單車投放導致單車墳場的出現、移動支付引發的安全風險等。這些新興技術衍生的新模式、新業態都為監管部門帶來了更廣泛的挑戰,也應及時對監管模式和規則設定進行調整更新,以消化新的社會風險。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當共享模式遇上海量的用戶,在有限的管理半徑和手段之下,共享經濟最底層的設計概念,又是否能夠撐住強烈的監管需求?

像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卻缺乏完善的安全規範,包括對於車主的審查、日常管控和巡視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用戶的利益和安全,是網路平台需要背負的責任和義務。網路雖然催生了技術的創新、推動經濟增長,但這並不意味資本思維就能凌駕在公共利益之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