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廣河縣「扶貧車間」員工馬海岩。(圖/記者曾俊豪攝)
記者曾俊豪/甘肅報導
在國台辦的牽線下,甘肅廣河縣的「脫貧大作戰」,台商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常見的捐贈物資、興建學校、協助建造農業基地之外,還簽訂「長期用工協議」,讓當地得以輸出勞動人口;甚至透過協作的方式,將訂單轉交甘肅本地業者,打造「扶貧車間」創造就業機會。
今年25歲的馬海岩在接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前,正坐在「扶貧車間」的長桌上,忙著梳理手中的聖誕燈,外觀看起來就像一般年輕人的他,卻是行走不便的殘障人士。他表示,由於雙腳的問題,過去一直都閒賦在家,工廠開始營運後,透過小姨的介紹,才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馬海岩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負責聖誕燈的「順線」工作,論件計酬,一天做45個,一個月便有人民幣1800元的薪水,折合台幣約八千元。對比過去完全沒有收入,只能仰賴補助過生活,這樣的轉變讓他直呼「很好」。
▲甘肅聚鼎工貿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圖/記者曾俊豪攝)
聘用馬海岩的是甘肅聚鼎工貿有限公司,他們的「扶貧車間」大約70坪,用長桌區分四條「生產線」,工人所加工的聖誕燈完工後將銷往歐美。老闆馬剛表示,公司今年六月才正式營業,透過跟有「河南王」之稱的台商王任生合作,用外包的方式提供廣河縣民就業機會。
他指出,公司員工大都是勞動婦女,薪水都是論件計酬,一般月薪都在1400到1500元之間(單位:人民幣,以下同),加上政府提供補助,員工一個月可以拿到2000元——對比人均年收入3700元的「貧窮指標」等於「脫貧成功」。
馬剛提到,對方是把「尾料加工」的工作發包給他們,原料都是透過大貨車從深圳運到甘肅,加工後再送回深圳,運輸成本相對提高。未來公司步上軌道後,希望能擴大產能,讓商品直接透過「中歐專列」運往國外。
▲「扶貧車間」員工大都為當地婦女。(圖/記者曾俊豪攝)
至於國台辦和台商扮演的角色,廣河縣縣委常委兼副縣長李揚指出,國台辦已經「幫扶」廣河縣23年,迄今累積引進4000多萬資金。由於當地人口結構因素,希望持續引進訂單穩定、工人上手快、生產門檻低的普通加工產業,因為若是高技術產業,當地勞動婦女恐無法勝任。
據官方資料,除了將產品外包加工,廣河縣政府還跟10家台資企業簽訂「長期用工協議」,輸出當地勞動人口,其平均月薪能達到3500元以上。此外,還有台商協助興建草莓種植基地、「台灣高效甜玉米實驗基地」等,透過不同方式協助當地脫貧。
▲除提供就業機會,台商也出資協助當地蓋學校。(圖/記者曾俊豪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