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塑膠調查養殖貝類遭污染 環署:野生含量較高

▲▼ 環保署公布微型塑膠含量調查成果。(圖/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在不同深度沙灘採樣。(圖/環保署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環保署25日公布「微型塑膠」調查,牡蠣、扇貝等貝類都遭污染,引發養殖業者不滿,環署今(26)再次召開記者會特別說明,海鮮含有微型塑膠對人體健康風險並不高,不要因為這樣就避免吃海鮮。

環署這份調查發現,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如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都含有微型塑膠,低於國外調查的1.61至4.73個。其中,牡蠣達3.5個最多,扇貝每克有3.1個、淡菜有1.2至2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環保署公布微型塑膠含量調查成果。(圖/環保署提供)

▲海水採樣。(圖/環保署提供)

環署今日特別引用2017年聯合國的魚類及水產品中微塑膠報告強調,海鮮含有微型塑膠對人體健康風險並不高,其實野生貝類含微型塑膠較多,養殖貝類較低。

環署說明,當時在7處貝類養殖區做的調查,包括王功、台西、東石、安平、澎湖、金門及馬祖,是針對在同一養殖區,調查同一種養殖跟野生貝類,調查結果雖都含有微型塑膠,但根據數字也顯示,野生都是養殖的3倍。

以王功的養殖牡蠣調查來看,每克有1.83個,但野生石蚵是4.85個,台西牡蠣每克含0.74個,也遠低於野生石蚵2.95個,所有養殖類中,最高的是東石牡蠣每克有3.52個,高於野生扇貝的3.06個。

▲▼ 環保署公布微型塑膠含量調查成果。(圖/環保署提供)

▲檢測發現扇貝中有束狀塑膠纖維。(圖/環保署提供)
另外,野生的石蚵最高是在金門,高達5.22個,環署研判,是因靠近大陸海域導致,因為金門靠台灣所檢測出的花蛤,每克僅含有微型塑膠0.2個,但靠近大陸側卻是台灣的25倍,且根據大陸所做調查,含量確實也都偏高。

環署環檢所組長楊喜男表示,貝類含微型塑膠的風險至在世界各國的調查,都沒有結果,聯合國在2017年也評估過,對人體危害風險不高,台灣所有的檢驗數字也都低於全球平均值,民眾可以不用因為這問題就避免吃海鮮。

另外,自來水含微塑膠44%檢出,環署引用2017年美國媒體調查報告,並沒有針對此調查呼籲不要喝自來水,且相較國外平均值,塑膠微粒風險不高,仍可繼續飲用,民眾無須恐慌,重要的是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

相關新聞:環保署「微型塑膠」調查 自來水44%檢出、牡蠣也遭污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