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你每天閱讀的新聞資訊,有些可能源自於假消息! (圖/Pexels)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每天在親朋好友的群組,狂滑大家互傳的養生訊息,有空就拿起手機看FB上有什麼火熱新聞,晚上回家打開電視新聞台配飯吃,一整天下來覺得自己很follow時事、超有國際觀。殊不知…當心!你愛看的資訊很可能都是謊言?
「假新聞」一詞,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幾乎成為全球關鍵字。現下對於假新聞的定義,就是刻意把經過編造的虛構訊息,以新聞型態包裝,目的是為了誤導大眾,帶來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從年初「衛生紙之亂」到近來「關西機場事件」,進而導致台灣外交官引咎輕生,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不僅混淆民眾視聽,嚴重者甚至影響身體健康與國家安全。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黃兆徽提出4個基本分辨假新聞的步驟。第1步「先看消息來源網站」,如果發送新聞的網站不是大家熟悉的媒體,就要提高警覺。許多「內容農場」為了吸引點閱數,會刻意製造聳動的標題,但內文卻和標題毫無關聯,所以不要以為事實就如標題所述,無心成為假新聞的傳播者。
第2步要看新聞報導「是否寫明訊息來源出處」,比如醫療、健康新聞引述自哪篇期刊及出刊月份,若提到專家意見是否具名等。第3步可觀察報導是否有明確的「人事時地物」,如果是抓網路資訊再產出的報導,內容多半不周全,因此也不能盡信。最後,「謹慎查證」,當看完新聞資訊,發現和常識相悖或邏輯上有謬誤,可以搜尋關鍵字,看看有無其他媒體的報導和相關資訊。
▲資訊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導致「假消息」以病毒式擴散的方式,影響生活各層面。(圖/pixabay)
儘管假新聞是否立法管控有所爭議,但是,每個傳播者都不能免於責任。黃兆徽提醒,如今每個人就是媒體,「但民眾往往不查證就把錯誤的訊息轉發出來,因此社群網站流傳的假訊息最為嚴重,公民的『媒體識讀』能力真的很需要被建立起來。」
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張約翰也表示,假消息製造者會不斷修正容易被看穿破綻的內容,加上媒體也常搜尋網路訊息,適度改寫後以新聞形式發出,導致民眾越來越難判斷何謂假新聞。「過去,民眾單純只是接收新聞的受眾。現在資訊傳播快速且容易,大家都有產製訊息、在各平台把消息散播出去的能力。除了透過『媒體識讀』培養民眾訊息判讀能力,同時也要建立民眾對抗假新聞的義務與責任,這可能比『如何判斷假新聞』,還重要且急迫!」
▲花些時間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查證新聞資訊的真假,是每位公民都需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與責任。(圖/Pexels)
科技平台也會加劇不同群體的分歧。社群媒體在數據分析下,會優先向使用者推送喜愛的資訊,當人們偏好接受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回應,更容易被假消息利用,例如核能、同性戀、政治相關等涉及個人信仰的議題更容易被操作。
例如從事平面設計的陳小姐表示,由於媒體上流傳太多假新聞,她已經不會只聽一方媒體的說詞。從事媒體採購的范先生則認為,現在的政治新聞操作成分居多,只能選擇要相信幾分,但畢竟自己無法真正判別資訊真偽, 因此希望有關單位幫忙查證,或提點民眾辨別假新聞的方法。
▲做了查證工作卻還是難判定新聞的真假,可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出申訴,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查證。(圖/取自事實查核中心網站)
當發現可疑新聞時,先不隨意轉發,並照著前面專家的建議判讀內容。如果還是無法查證消息是否正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網站設有申訴系統,民眾可提供假新聞網址,讓負責人員查證新聞報導的本人或專家說法。黃兆徽也另外推薦「MyGoPen」、「真的假的Cofacts」這兩個由熱心網友架設的網站,希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經由多方努力推動下,提升社會大眾抵抗假新聞的正面意識。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