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凱彰/採訪報導
人生沒什麼好比較,唯一該在意的是「人本來就該實踐的自己」。在社群上做人物專訪、擅長用畫面說故事的影像企劃團隊《一件襯衫》,這次找到名作家劉軒,雖然他從全球第一的哈佛大學畢業後,在29歲才開始找工作、重新建構生活圈,甚至因為自卑感不敢參加同學會。他提到,只要「多看、多學、多失敗、多做」,出社會永遠不嫌晚。
迷惘不是錯,只要踏實認真活過;徬徨沒什麼,人生終會給你收穫。劉軒表示,「夢想不是坐在家裡面,夢想出來的,夢想是你在醒著的時候,你去努力打拼,你去犯錯,你去多摔幾跤,然後撞出來的,你的夢想才能夠具體」,實現夢想最不該做的事就是待在舒適圈裡,同樣的事不該就這樣做一輩子。
▲名作家劉軒就讀哈佛大學時期。(圖/影音企劃團隊《一件襯衫》授權提供,下同。)
劉軒以自己的故事為例說到,當初會去唸研究所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從哈佛畢業後,反而不敢參加同學會,那些充滿行動力的同學們都已經有所成就了,自己卻才剛要開始起步。當時29歲的他告訴自己,只要「多看、多學、多失敗、多做」,出社會永遠不嫌晚。
「後來我一個人提著2個皮箱回到了台北,我找了一個小套房公寓,永遠記得住進去那的第一個晚上,房間家具都沒有,只有一個床墊擺在那個角落那邊,頭頂上面有一個塊燒壞的日光燈一閃一閃的」,那個晚上,他用蓮蓬頭的熱水泡了一碗半生不熟的泡麵,這樣狼狽又無知的生活,「每個人不都是這麼開始的嗎」。
▲劉軒說到,有些大人喜歡把小孩綁在舒適圈中,但那會侷限他們。
現在在台灣成家立業的他,已經有兩個可愛的小孩,有車有房日子算過的很不錯了,但他知道,「人生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會一直改變」,他說自己人生最大的痛點可能就是「不痛不癢」。
「寧可在外面追夢撲空,也不要在舒適圈裡面空轉,因為最終在你自己的同學會上,比較的對象不是那些其他的同學們,而是你本來就知道你該實踐的自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