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蕙璇/台北報導
很多民眾偏好買所謂的「儲蓄險」,其實金管會核可的保單名稱裡面,根本沒有儲蓄險這一種險種,保險局官員總是提醒民眾保險不等於儲蓄,就連人壽公司總經理也跳出來說想要透過保險有保障又要能儲蓄,反而兩者的功效都會大打折扣。
就有保戶因為罹癌家庭經濟窘困,想拿回繳了一年的儲蓄險總保費7萬多元,結果保險公司客服跟保戶說,扣除相關的行政費用、業務佣金、解約金等,沒有辦法退還任何保費。
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表示,台灣游資高達36兆且愈來愈多,而GDP從過去的19%多到16~17%,其實有很多人多把現金拿去買民眾所認知的儲蓄險。
而國人對保險很多的觀念多是注意哪一張保單的報酬率比較好,而不覺得保障很重要,也才會出現國人買保險投保率高,可是壽險保障額度平均50~60多萬,相對來說偏低。
▼越來越多資深保險從業人員提醒說保險非儲蓄,保單提前終止都是會被扣一筆違約金。(圖/記者張一中攝)
侯文成提起聽過一位建商聊起銀行理專推薦躉繳型保單的報酬率挺不錯的。建商問報酬率有多少,理專說3%。建商反問那我本業的土地投資報酬率可達40~50%,比躉繳型保單的報酬率高耶。
侯文成還說也有牙醫朋友會問哪一張保單的報酬率高,很多業務員都用這種話術賣保單。
顯見很多民眾還是希望說,保單的報酬率有多少多少,侯文成覺得這個觀念應該稍微修正一下,如果他一直覺得要買儲蓄的話,也沒有關係,就歸類到儲蓄部分,完全做儲蓄。
如果說要有保障的話,就往保障的方面去做。不要介於中間。因為介於中間,會可能是兩個目的都達不成,又要有保額,又要能儲蓄,介於中間的話,這兩邊的功效都會打折。
保險局官員也說,官方根本沒有核可任何一張稱為「儲蓄險」、「類定存」的險種保單,單純只是保險公司的「比喻、話術」。
民眾購買類似保險商品前,務必要特別留意中途解約是會被扣一筆高額解約金,有可能連繳過的一塊錢保費都拿不回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