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箱文物光裝就花1年 故宮國寶南遷「全保住」創奇蹟

▲▼北京故宮寶蘊樓。(圖/記者譚志東攝)

▲北京故宮寶蘊樓。(圖/記者楊甜兒攝)

記者楊甜兒、馬叔安/北京-台北報導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創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前清皇室的居住與辦公場地,至今都是中華文物保存的重點場所。在上世紀有長達25年的時間,這裡的文物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軍的掠奪,進行首次大規模的南遷行動,13427箱文物光裝箱就花了1年,在外飄泊多年沒有一件丟失,因此被現任副院長婁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奇跡。」

「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成員日前參訪了北京故宮的寶蘊樓,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介紹了上世紀30到50年代,為了躲避戰火將故宮中的文物南遷與北返史,最後其中部分到達台灣的故事。

婁瑋表示,日本在1931年出兵大陸東北時,就有人提出把故宮的國寶南遷避難,但是有的人認為故宮的國寶是國之根本,若戰事還沒爆發就把國寶移走可能會動搖民心,但當局最後評估時局,決定在1933年初到5月15日,把故宮文物國寶分五批先後起運。

他指出,國寶就是在寶蘊樓裡進行裝箱,當時故宮的專業人員不多,有很多的故宮同仁在這方面經驗還不是很夠,所以像是如何在運送過程中不讓文物碎掉等問題,都要請教琉璃廠古玩店的老闆和夥計,最終實現了文物的安全運輸。

▲▼抗戰時期國寶南遷,北京故宮寶蘊樓陳列路線圖。(圖/記者譚志東攝)

婁瑋說,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南下,於是故宮文物迅速分三路西遷,分別前往陝西、四川和貴州,最後存放在樂山、峨眉等地。1945年抗戰勝利後文物東歸,先集中到重慶,逐步回遷,1947年底基本都遷回南京,1948到1949年初,其中三批文物運到了台灣,形成了如今兩岸故宮各立的現況。

婁瑋還說到,1935年文物在上海的時候,民國政府決定去英國舉辦展覽,可見得在南遷過程中,故宮人也不忘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其中的優秀。

完工於1915年的寶蘊樓,當初是為了存放承德避暑山莊文物而建,現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史陳列館。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於2017年到訪華時,曾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在此茶敘。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在寶蘊樓講述故宮歷史。(圖/記者譚志東攝)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圖/記者楊甜兒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