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著名地標101。(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波士頓藍人/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台灣基隆人。
「為什麼台灣留美人數全球第六,西方觀光客遠不及東南亞國家?」有些人會說,「會嗎?台北街頭也是許許多多的非亞裔人士在路上行走,為什麼會覺得不及呢?」然而,藍人最近剛好有機會去了一趟柬埔寨跟馬來西亞,藍人站在街頭總是能看到各色人種混著走來走去,台北卻總要在一些特定地點才能看到看到這個景象,這讓筆者不禁納悶,在這個地球上的200個國家之中,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是佔第六名的,台韓人口基數大約都是中型人口國,但是熱愛美國留學是一個已知的確立事實,儘管近幾年來留美人數下滑的比較激烈,也依然穩居第六,在歐洲留學的台灣人相對於東南亞各國絕對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照理說,台灣有更多人應該比東南亞各國的人更了解歐美人士,而這些了解應該能反映在各行各業包括在觀光旅遊相關的服務業上面進而吸引歐美觀光客才對。
然而,現實卻正好恰恰相反,這個問題最近一直讓筆者非常糾結,經過幾番思考,跟美國的同學討論,以及資料查找的過程之後,筆者大致整理出這幾點原因:
1/文化圖騰混亂
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文化?當我們在面對這個國家的過去,總是拿著現代的正義去評斷過去的正義,這並不是正義,反而是無意義的拉扯,很多時候為了短視近利的政治考量以及經濟考量,我們不段重複蓋著一樣的山寨老街或者西方造型的博物館,我們拆過去的銅像拆過去的神社,那些屬於這個國家的獨有的人文歷史不斷的被所謂的正義之名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像是奇X博物館或者像佈景的山寨老街之類毫無意義的商業山寨品,還一堆人競相打卡拍照,然而,環視世界,歐美先進國家從來不會為了短視近利去蓋一座巨大的豪華的假日本神社或者中國古廟,他們總是對於保留自己的過去而感到自豪,儘管像是美國麻州女巫鎮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有一座中國古厝,這不是一比一模型,而是真實的把中國的一間古厝一磚一瓦拆下來帶到美國在一片一片的拼回去的,並不會向基隆正濱漁港明明是台灣基隆卻硬要學義大利布魯諾,走過像是波士頓,巴黎,羅馬這些世界各大古老卻依然經濟活躍的世界大城的街頭,整個城市的市中心都原裝保留那些千百年前的建築,古蹟真正的活化是,這些古蹟真的跟現在的房子無異,他們依然住著居民與商業辦公室,和這些新式大樓悠然並存,走在路上你可以深刻感受到這個城市跟另一座城市的文化區別以及不同的體驗。
2/系統化宣傳
其實說到這點可以看看韓國或者新加坡,這兩個國家都不像日本,中國,或是柬埔寨等等有一個強大的文化遺產做後盾,有的只有軟實力配合整體文化產業的專業行銷推廣,在蔡政府失去中國遊客的數量之後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下,確實能夠看到比以往更大力度的資金投入在東南亞國家的觀光宣傳,除了在吉隆坡的天橋做了全版台灣廣告之外,甚至在紐約的捷運車廂也能看見,然而,在現行的廣告產業之中,戶外廣告的投放其實相當的耗費金錢而且效用有限,畢竟你無法快速地改變內容之外,也無法有效投放在你的目標客群,最重要的是,藍人所看見的戶外廣告因為要說的內容太多產業太多不是只為了觀光業,最後都像是一個大雜燴,就像吉隆坡天橋上的全版燈箱內容只是寫上一堆3C品牌來自台灣,不仔細看雖然版面大也是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是像是最近韓國光觀局一直在臉書投放的Have you ever主題,透過問句勾拉出在韓國所能做的不同體驗等等,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例子。
3/賭博嫖妓
對歐美人士來說,旅行有兩種,一種是度假放鬆一種是文化與自然景觀體驗,所謂的度假就是單純去喝酒放空狂歡海灘賭博放鬆的這種地方,另一種則是比較辛苦的走路爬山,但是能了解到比如京都的日本城堡中國的萬里長城,文化與自然景觀體驗雖然台灣也很豐富,但是確實是缺少一些世界級遺產之類的必去文化或自然景觀景點,而其他像是賭場跟嫖妓都是在台灣被妖魔化無法討論的東西,賭場只能設在沒有腹地的離島還遲遲沒有通過,嫖妓只能地下偷偷來也不好玩,美加合法的吸麻在這邊也是重罪,但是像墨西哥坎昆或者泰國曼谷卻是文化體驗跟度假放鬆兩者兼備的旅遊勝地。
4/一個驚艷世界的東西
這點是最大的問題,台灣好豐富,卻缺乏一個驚豔世界的東西,這東西可能是像柬埔寨的吳哥窟,可能是泰國的泰式餐飲,可能是日本動漫,可能是韓國K-pop,放眼西方,台灣最紅的文化圖騰可能是珍珠奶茶,珍珠奶茶儘管已經打入歐美各大城市,但是要把珍珠奶茶發源地列為人生必去清單還是有點困難。
只增加中國大陸遊客或者只增加東南亞國家的遊客都是不夠的,如何能夠增加世界各個國家的觀光客,尤其是主宰世界是秩序的歐美國家的光觀客尤其重要,對內,除了增加國家收入之外畢竟歐美觀光客的個體消費比中國或東南亞遊客都高,還能快速提升國人的國際觀進而影響國民思考事情的方式,這些也將一定程度的反映在整個國家處理事情的方式跟態度上面,而對外方面,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台灣,無形之中提升了這個已經被逼到國際組織之外的國家的影像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