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文物修復室,由修復師們在此以專業技術修復著記錄台灣文學歷程的珍本。(圖/台文館提供,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文物修復室位處不對外開放的地下室,11月9日首度邀請媒體進入修復室,見證修復師們,在此以專業技術修復著記錄台灣文學歷程的珍本,並用盡心思保存古物之艱辛與高超技術。
台文館長蘇碩斌期盼對外揭開修復室面紗之舉,可以讓民眾一探台文館幕後的地下空間,也更加清楚台文館為保存台灣文學根基所做的努力。
台文館的修復室僅有22坪,但在這緊迫的空間,卻承擔台灣文學歷史文物的保存重責,顯見修復保存空間極需擴增。台文館文學文物修復室自2009年設立至今,已陸續完成修復的重要古物包含劉吶鷗、楊逵、楊熾昌、林獻堂等台灣重要文學家之捐贈文物,2018年更進行呂赫若文物的修復工作。
台文館說文物保存是一項細緻且專門的技術。試想,一般紙本書籍保存,即使放置書櫃中,不出數年便會泛黃,更何況是歷經數十年甚至百年的珍本。台文館修復室面臨的挑戰更是包羅萬象,書皮斑駁碎裂(書皮經長年翻閱的斷裂、歷久形成的斑駁)、內頁泛黃的水漬、蟲蛀缺角、紙張酸化脆裂、前人黏補撕破的膠帶、遭書寫墨水腐蝕的紙張等情況,都在修復師細心處理下讓紙製品一一回春。紙本外,立體文物的收藏更是煞費苦心,每樣物品都以手工量身訂做專屬無酸紙盒,不但能減少文物碰觸造成的損傷,也有穩固避震功能。
煞費苦心修復保存的藏品,除了展出讓民眾親炙真跡、珍品,往後也將與台文館新創品牌「拾藏:台灣文學物語」進行藏品數位化、權利盤點和商品開發垂直整合,走入民眾生活。這些深耕在台灣文學歷史中的文物典籍,將持續鮮活,訴說台灣曾歷經的過往,讓我們以此為基礎,面向當前社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