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贏印度血統論 「藏醫藥浴法」正式列入非遺名錄

▲▼ 北京藏医院药浴科病房中的药浴盆。(圖/中國西藏網)

▲北京藏醫院藥浴科病房中的藥浴盆。(圖/中國西藏網)

經過5年申遺,「藏醫藥浴法」於28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期間印度在2017年參與競爭,認為藏醫藥是本國血統。對此中方表示,確實有吸收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論和漢地中醫理論,但藏區才是萌芽和發展的地方 。

根據《中國西藏網》報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三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於28日通過審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第40個入選《非遺公約》名錄的遺產項目。

▲▼日通藏药厂生产的五味甘露药浴汤散。(圖/中國西藏網)

▲日通藏藥廠生產的五味甘露藥浴湯散。(圖/中國西藏網)

「藏醫藥浴法」在藏語稱「瀧沐」, 是一種藏醫學「內外結合」的民族特色療法,以土、水、火、風、空「五源」生命觀,以及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觀及疾病觀為指導,將人體全身或腿足局部浸泡於藥液中,在水的熱能和藥物的雙重作用下開放毛孔,藥物成分透過皮膚直接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而促進微循環,從汗毛孔中排出滯留於體內的病邪,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醫醫院的安太措解釋道,藏醫理論認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構成人體的三種能量物質,也是引發疾病的三種因素。它們在人體內保持著動態平衡關係,共同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如果人體受到飲食與起居等內外因素的幹擾,三因素偏盛偏衰、相互對抗而失去平衡和協調,將發生病理變化,引發各類疾病,成為發病的根源。

▲▼北京藏医院药浴科。(圖/中國西藏網)

▲北京藏醫院藥浴科。(圖/中國西藏網)

西藏從2013年初便啟動了申遺的工作,而印度在2017年3月也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藏醫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印度快報》表示,「藏醫藥的理論和實踐,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響首次傳入西藏是在西元3世紀,隨著佛教傳入西藏,其在7世紀開始流行。此後,直到19世紀初,印度醫學文化、佛教、以及印度科學文化就一直在該地區傳播」。

對此,西藏藏醫學院科研處處長頓珠表示,青藏高原是發源地更是棲息地,歷史文獻佐證,早在象雄時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現後,象雄文字已經記錄了當時藏醫藥學的發展,苯教發展早於印度佛教傳入,所以藏醫藥學並不是印度佛教傳入後才得以發展。這一觀點駁斥了發源於印度的說法。

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副院長仲格嘉表示,藏醫藥從萌芽到現在的快速發展,都以藏區為中心,不過同時也吸收了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論和漢地中醫理論。

藏醫藥浴法相關專案既體現了相關社區民眾通過沐浴防病、療疾的民間經驗,也是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經大陸國務院批准,該專案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文化和旅遊部的領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西藏自治區文化廳作為牽頭單位,協同相關社區、群體於2015年9月成立保護工作協調小組,聯合制定了《藏醫藥浴法五年保護計畫(2019—2023)》,實施協同保護與發展行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