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如同外國宣教士為台灣人付出愛 屏基複製愛心到緬甸佤邦

▲如同外國宣教士為台灣人付出愛 屏基複製愛心到緬甸佤邦。(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屏東基督教醫院在佤邦建立最基本的就醫照護系統有成,當地醫療人員來屏基,來屏基醫護老師們見面相見歡(左四左五兩位佤邦女醫生)。(圖/記者陳崑福翻攝,以下同)

記者陳崑福/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民國83年派遣醫療隊,在泰國、緬甸邊境佤邦建立最基本的就醫照護系統,訓練當地人成為醫護人員,這群醫護學生現在不僅成家,還肩負起當地民眾的健康需求。其中兩位女醫生第一次可以出國,便來到台灣做健康檢查體驗醫療服務,和一別10多年的屏基醫護老師們見面,師徒相會場面溫馨感人。

佤邦位在泰國緬甸邊境,屬於緬甸第二行政特區的,因地處山區,交通非常不便,在屏基還未前往佤邦時,佤邦的急重症病患只能送到泰北邊境的醫院,由於沒有身份,往往得等上三、四天,才能獲得治療,而有些人就在這等待中去世。

屏基著手訓練佤邦自己的醫療人才,由小兒科卓德松醫師負責為當地規劃醫學教育課程,但當時佤邦人的教育程度低,加上資源缺乏,讓整個醫療訓練難度倍增。

▲如同外國宣教士為台灣人付出愛 屏基複製愛心到緬甸佤邦。(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在當地準備開刀▼到佤邦醫療服務的屏基醫護人員都要捐血挹注血庫

▲如同外國宣教士為台灣人付出愛 屏基複製愛心到緬甸佤邦。(圖/記者陳崑福翻攝)

卓醫師說,剛開始教量脈博時,學員都覺得非常新鮮,原來人體除了心臟;還有動脈可感受到跳動。接著這群「醫學生」便到病房練習如何量脈博,結果有的人量回來20下;有的量出40下,這些看來離譜的數據,原來是佤邦沒有時鐘,學員沒有「時間」的概念,使得屏基只好運了好幾個時鐘到佤邦,從如何看時間教起。還有用剝香蕉皮的方式,教導割疝氣的概念,在心形石頭上畫出心血管圖。

由於物資缺乏,佤邦一天只有兩餐飯,上午9點與下午4點,主食是米飯,配菜則視當時盛產的蔬菜而定。屏基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莊岳泉說盛產高麗菜時,大夥就連續吃高麗菜吃兩個月,遇到雨季沒有菜,那就吃飯配麵條,讓他在佤邦三個月便瘦了7公斤。而支援的屏基醫護人員,不僅隨時要捲起衣袖捐出熱血,充當臨時血庫;也常受A型肝炎、惡性虐疾、皮膚病等傳染病威脅。

卓德松就遇到一位患者罹患盲腸炎,由於擔心轉為腹膜炎,顧不得設備簡陋,他決定馬上開刀切除盲腸,由於賞地未曾有過開刀手術,相關用具付之闕如,他戴手扒雞手套、穿用油布臨時剪裁的圍裙式手術衣、開刀房是飯廳臨時改裝、手術刀用蒸籠消毒、手電筒充當手術燈,麻醉藥也過期了,如此克難地劃下「佤邦第一刀」,奇妙的是手術後傷口竟完全沒有感染。

還有一名十來歲的病人,被送進安邦醫院來。全身45%的體面積被開水燙傷,10%是深二度;35%是淺二度,痛,讓他對治療絕望;痛,讓他成為不合作的病人。每天換藥,哭啊!咬工作人員,攻擊護理人員,這裡沒有消毒過的紗布可以覆蓋,沒有嗎啡可以止痛,只能把生理食鹽水隔水加熱,讓加溫的液體在換紗布時,疼痛減少些;只能為他熬魚乾豆粥補充體力。奇蹟似地,兩個月後,可以下床走動了。

現在佤邦的生活環境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茅草屋變磚房;泥巴路變柏油路,看到當年的青澀學生變得成熟穩重,持續照顧當地人,改善當地的醫療照護品質,讓曾駐紮佤邦的屏基人員感到欣慰不已。

外國宣教士為台灣奉獻心力創立了屏基,屏基在稍微行有餘力之時,從民國83年開始從事國際醫療,如同當初外國宣教士醫師以醫療行愛來到台灣屏東一樣,屏基把醫療帶到世界最偏遠、最迫切需要的地方,精神令當地人十足感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