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它其實沒有什麼大道理

因為臺中花博的3886到0的「水聲川流」引發熱烈討論與分享,讓臺灣媒體注意到這群專攻科技藝術的創作團隊「噪咖藝術」,這回我們直擊「噪咖藝術」基地,一窺他們豐富的創意和厚實的創作能力是產自於哪裡?

噪咖藝術 藝術總監王仲堃,技術總監林維源及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黃文浩。(由左至右)

Q = 城市美學新態度 /黃董=黃文浩;維源=林維源;仲堃=王仲堃

Q.怎麼會想到找那麼多跨領域的人來成立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董:我經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一開始維源是我的總監,仲堃是我合作的藝術家,我們那時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樓下開了一家噪音咖啡廳,那是他們兩位首次合作,一拍即合因此成立了創作團體。

維源:我們這個時代最擅長的是科技,而噪咖藝術的差別在於,我們是一個「擅長打群架」的平台!每個創作人,身上一定有一份能量存在,但沒有人是天下無敵,在不同的領域一定有人比我們厲害的人,於是隨著面對各種不一樣的場域環境或是需求條件,就會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出手。我們辦了11屆的數位藝術獎,這是一個優勢,因為我們知道臺灣有哪些人、哪些團體他們擅長的領域和適合他們發揮的條件,然後針對每次案件的需求「烙郎」,一起來用群架的方式合作…在這樣的脈絡底下,發展出很多種可能。

仲堃:維源說的打群架比較像是讓這個生態透過不同的結合讓大家都有事可以做,另一個實質的回饋就是可以賺錢,有了存活的機會。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個大學畢業的藝術創作人,如果只靠自己是非常困苦很難生存的。但是如果有了團隊,力量就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從身體激發設計能量 2018臺灣文博會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新態度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