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佳心舊部落」再造歷史現場 重現布農族傳統石板屋

2018年12月4日 09:48

▲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後完整重現。(圖/記者鄭有財翻攝)

▲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後完整重現。(圖/記者鄭有財翻攝)

記者鄭有財/花蓮報導

為了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技藝和知識,卓溪鄉招募Istasipal家族和鄉內布農族人組成20人工班,在布農族石板屋匠師以及排灣族藝術家的帶領下,完整重現,今舉辦落成典禮,花蓮縣代理縣長蔡碧仲期許未來修復更多家屋,推動台灣原住民族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傳習工作。

當年日本人為了壓制和有效統治位於拉庫拉庫溪中上游的布農族人,1912年開通八通關越道路,並1933年至1934年間布農將族人移住到縱谷平原地區。部落族人因此遠離故居,到異地求生,隨著時間流轉,多數族人後代也不再回到祖先故地,祖先百年前建立的基業逐一傾圮,甚至沒入荒煙蔓草中,而祖先精湛的建造石板屋技藝、知識系統和建築美學也被遺落在山林之中、逐漸被族人所淡忘。

蔡碧仲表示,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是布農族的歷史文化,有必要加以保存,修復也是集結各方的力量加以彙整而成,今日再造歷史現場,希望透過文化政策,以及工班的技藝傳承,將文化資產系統性的重新建構,一棟接著一棟家屋,重新修復。

布農族石板傳統家屋,並非新蓋的石板屋,而是於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完成。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在修復遺跡僅餘三面傾圮的石牆、屋內的兩個三石灶、室內葬、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除了修復石板屋之,同時也整理家屋周邊的兩塊耕地以及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藉此逐步再現布農族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

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表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共有19個縣市爭取29個案子,花蓮縣的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規模雖不大,但成果是最好、最完整、最有亮點的計畫,透過跨部會合作,才有今天的輝煌成果。

▲花蓮縣代理縣長蔡碧仲肯定團隊的付出,才能讓布農族的傳統石板屋再次透過巧手完全修復計畫。(圖/記者鄭有財翻攝)

▲花蓮縣代理縣長蔡碧仲肯定團隊的付出,才能讓布農族的傳統石板屋再次透過巧手完全修復計畫。(圖/記者鄭有財翻攝)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