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夜市臭豆腐登BBC!台灣夜市文化夯 被封「吃不飽的島」

▲▼ 寧夏夜市「里長伯」臭豆腐登BBC。(圖/翻攝自臉書/寧夏夜市-里長伯)

▲ BBC記者探訪寧夏夜市「里長伯」臭豆腐攤。(圖/翻攝自臉書/寧夏夜市-里長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夜市文化紅到國外,BBC記者Leslie Nguyen-Okwu也鼓起勇氣品嚐台灣人超級熱愛、外國觀光客敬而遠之的台灣小吃「臭豆腐」。近日,記者來到寧夏夜市「里長伯」攤位,並娓娓道來台灣的夜市文化。

聞著臭豆腐飄散出來的「香氣」、看著饕客們不畏風雨排起人龍,記者用「放在醃製蔬菜上的油炸發酵豆腐」來形容炸臭豆腐。「里長伯」第三代老闆透露,食物好吃的關鍵在於廚師發自內心的堅持,「在夜市小吃的背後,有著廚師的勤奮以及守護代代相傳的堅持。」

到了晚間11點鐘,老闆的手並沒有因夜深而放慢速度,客人們依舊大排長龍。

記者提到,「如果說紐約是個不夜城,那台灣就是個永遠吃不飽的島嶼」,台灣夜生活的重點在夜市、熱炒店、唱卡拉OK,而夜市小吃攤沒有看不完的菜單,而是憑藉著「招牌菜」來生存,確保每天一盤盤端到客人面前的菜餚完美無缺,蚵仔煎、珍珠奶茶等全都在顧客面前製作。此外,台灣飲食歷經荷蘭、日本等殖民時期影響,夜市小吃的選擇種類相當多。

鑽研台灣飲食文化歷史的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玉箴(Yu-Jen Chen)提到,「宵夜」最早源於9世紀唐朝時期,當時群眾以酒食消磨夜晚,可在唐代的《冬夜泊僧舍》找到「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的詩句,此後宵夜一詞便有了新的意義;到了1950年代,台灣小吃逐漸發展成為蓬勃的地下經濟,商人們聚在一起出售商品及夜間點心,「人們利用此種繁榮夜間經濟賺進更多的錢,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今,這種文化已演變成為一種更為正式的活動,並成為台灣主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店家過去也曾受訪。(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