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艘直航青島港的貨運班輪「中外運基隆」輪抵達青島。(圖/視覺中國,下同。)
記者蔡紹堅/廈門報導
兩岸「大三通」12月15日滿10周年,其中「海運直航」是台灣農產品大量銷陸的一大關鍵點,但在沒有直航的年代,貨物要到大陸港口,得先經過日本、香港等第三地,耗時又耗費油料。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回憶,10年前貨物要到大陸,得花7至10天,耗時長成本又高,有很多產品就只能放棄,跟現在只要6小時的航程比起來,真的是困難重重。
▼「中外運基隆」輪在青島港靠泊。
兩岸沒有「海運直航」前,船舶從台灣的港口出海,要先彎靠日本石垣島或香港等第三地,才能開赴大陸,航行時間最少要多上16至27小時,運輸成本也多出15%至30%,加上彎靠第三地的簽證費用,每個航次要多付出30萬元(新台幣)的開銷。
除了航行時間及油料成本外,台灣的農產品過去要銷往大陸,也要在第三地換證,時間上得多花4天,新鮮度及品質都大打折扣,運輸所造成的損毀上升5%至15%,產品上架的時間連帶跟著少了4天,競爭力大減。
▼台灣香蕉從廈門進口,接受海關人員檢查。
2008年的「二次江陳會」達成大三通的相關協議後,兩岸海運開始直航,船舶不用再彎靠第三地,農產品銷陸的數量也開始急遽成長。據大陸方面的統計顯示,2005年至2008年間,台灣水果從廈門進口的總量不到1900噸,但到了2012年,光是前11個月,廈門進口的台灣水果就超過7000萬噸,是2008年全年進口量的6倍多,得益於進口時間減少、成本降低,保鮮度提高。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在大陸投資23年,親歷大三通前後的轉變,他表示,自己的貨物會經過台中、高雄、基隆,開放直航前非常不方便,貨物要先經過香港,得要花費7至10天,且成本很高,就算部分改用卡車、陸運,成本的降低仍然有限,很多產品最後就只能放棄。
▼台灣香蕉在上海商場上架,頗受消費者歡迎。
海運直航開放後,貨物不用經過第三地,成本、時間都大大降低,吳家瑩指出,現在航程只要6個小時,今天晚上開,隔天一早就到了,光時間就差了10倍以上,「時間就是金錢,農產品的感受最明顯,時間一長,新鮮度就會受影響,本來在超市能擺一個星期的產品,繞路拖個2天,換證又拖個3天,上到貨架只剩2天壽命,根本沒辦法賣。」
大三通的開放,為台商、台灣創造了很多經濟上的助益,展望未來,吳家瑩認為,大陸近年力推一帶一路,也是台商的一個好機會,「像是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歐班列,15天就能到達歐洲,有一些台商的產品已經在走了,冠捷的液晶螢幕成績就很好,未來一些農產品,若能經過冷凍班列前往歐洲,也能為台灣創造更多經濟成長。」
▼中歐班列(欽州—波蘭馬拉舍維奇)在廣西首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