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2018十大科技大事 體細胞克隆猴、「雙父親」生殖也上榜 

▲▼ 克隆猴中中華華 。(圖/取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官網)

▲克隆猴中中、華華 。(圖/取自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官網)

記者朱世凱/綜合報導

2018中國大陸十大科技新聞較以往的視角更為全面,不僅涵蓋各類學科的重大突破,還包括證明實力成長的工程成就,以及被科技界廣泛關注的負面事件;雖然在此無法列出所有詳細大事,使不少事件淪為遺珠之憾,但是無論如何,這些經驗也為大陸科技添些新動力,在未來能避免失敗,更加迅速取得成果。

NO.1 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所今年1月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培育出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複製的意思,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自1997年克隆羊「桃莉」(Dolly)誕生後,馬、牛、豬、駱駝等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

如果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直到今年,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所宣布,他們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研究者們選擇了猴胎兒的成纖維細胞作為需要移植的體細胞核,去除卵細胞的細胞核之後,將取出的體細胞核注入卵細胞內,這樣的卵細胞就會受到體細胞核內信息的指示,產生和體細胞具有一模一樣遺傳信息的下一代。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使大陸能夠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大陸成功產出2隻複製猴。(圖/翻攝CELL期刊)

▲大陸成功產出2隻複製猴!取名「中中華華」技術類似桃莉羊。(圖/翻攝CELL期刊)

NO.2 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

大陸國務院2月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據悉,針對制約基礎研究發展的問題,《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了20條重點任務,明確了大陸基礎科學研究三步走的發展目標。有科研人員分析,《意見》立意高深、放眼長遠、腳踏實地,它的出現如「一陣春風」,將讓基礎研究發展迎來黃金發展期。

NO.3 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

美國商務部4月16日發布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禁令,「卡脖子」(抓住要害)技術受到高度關注。中興通訊是大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但在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配件和關鍵技術的供給方面,卻非常依賴美國公司,因此這項禁令讓中興通訊在經營上迅速陷入困境。

美國商務部的禁令與中興通訊的困境,在全球引起了強烈關注,也引起國內的深刻反思,在供應鏈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實現大陸科技企業在核心、關鍵、基礎技術上自主可控?如何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都成為關鍵性的課題。

▼大陸計畫研製屬於自己的芯片。(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國計畫研製屬於自己的芯片。(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NO.4 首次人工創建單染色體生物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打開了「改造」生命的大門。

2010年,美國科學家 J. Craig Vente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這一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這意味著,天然複雜的生命體是可以通過人工干預變得簡約,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NO.5 科研誠信事件頻傳 呼喚科學精神

大陸國產瀏覽器公司「紅芯」8月15日宣布,基於自主可控的瀏覽器核心技術完成2.5億元人民幣融資。當天下午有網友發布「解壓紅芯瀏覽器執行文件」的動圖,顯示多次解壓後的文件有「Chrome」(Google瀏覽器)字樣,認為紅芯只是一個「換膚版」的瀏覽器,並非自主創新,引起網友熱議,也再度顯示科研誠信的重要。

▼红芯瀏覽器被指造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红芯瀏覽器被指造假。(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NO.6 「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8月23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它就像一個大顯微鏡,方便研究員觀察世間萬物,光穿過透明的樣品,可帶出樣品內部的資訊;同樣的,中子流也可以穿透目標,帶出信息。中子不帶電,不與電子和質子作用,所以即使材料很厚,中子也能輕鬆穿透。

散裂中子源還可以觀察高鐵輪子是否質量過關,它能透視零件內部的應力是否釋放;中子源還能實時觀察飛機發動機怎樣疲勞受損的,以便改進設計。散裂中子源對中國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核心技術有重要意義,目前只有美、日、中、英擁有該技術。

▼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廣東東莞建成。(圖/翻攝自中新網)

▲▼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在廣東東莞建成             。(圖/翻攝自中新網)

NO.7 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

港珠澳大橋10月23日開通,成為建築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它也創造了一連串世界紀錄,包含世界最長鋼鐵大橋、最長海底隧道、最大沉管隧道等。

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里,它集橋、島、隧於一體,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攻克一系列難題;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長達120年,打破了許多大橋的百年壽命慣例;鋼管樁確保在海泥中120年不損壞,是一個工程奇蹟,它還能抗8級地震,16級颱風。今年幾次超強颱風絲毫未撼動它。

▼港珠澳大橋。(圖/CFP)

▲▼港珠澳大橋。(圖/CFP)

NO.8 首例哺乳動物「雄雄生子」

大陸科學家10月發表論文說,他們成功培育出了雙親都是雌性或雄性的小鼠,其中「雙母親」小鼠健康生長到成年,還能繁育下一代,「雙父親」小鼠則是世界首例哺乳動物的精子和卵子中,大約100個基因是「印記」基因,當精卵合一,印記基因僅有一份能夠生效,另一份則沉默,所以單性生殖會讓一部分必要基因失去活性,胚胎無法發育。

此次中科院動物所用CRISPR技術,敲除了雌鼠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3個印記較多的基因區域(這種干細胞的印記本來就少;它像生殖細胞一樣只含一套染色體,但可以分裂和分化),將其註入另一雌鼠的卵細胞前體,再誘導胚胎發育,最終從210個胚胎中培育出29隻健康小鼠。

用同樣方法,動物所還培育出12隻「雙父親」小鼠,敲除雄性小鼠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7個基因印記,將它與另一隻雄性小鼠的精子注入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再找一隻雌性小鼠代孕。但「雙父親」小鼠出生後僅存活48小時

▲▼ 中國生物科學家賀建奎28日出席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公開為基因編輯寶寶事件道歉。(圖/路透)

▲大陸生物科學家賀建奎為基因編輯寶寶事件道歉。(圖/路透)

NO.9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11月26日公佈,一對基因經過修改的雙胞胎已誕生,基因編輯目的在使她們天生抵抗愛滋病。不過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組委會發表聲明,這一項目的醫療指示不足、研究方案設計不當、不符合保護研究對象福利的道德標準,同時,臨床程序的開發、審查和實施均不透明;臨床實踐的科學理解和技術要求仍太不確定,風險太大,目前不應允許生殖細胞編輯的臨床試驗。

外界認為,賀建奎的基因改造得不償失,毫無必要;也有人認為,他的基因編輯並不成功,沒有消除「脫靶」的風險,加上倫理道德問題是賀建奎無法迴避的致命軟肋。

▲▼嫦娥四號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圖/CFP)

▲嫦娥四號月球車外觀設計構型。(圖/CFP)

NO.10 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嫦娥四號探測器12月8日凌晨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上天,110小時後,到達月球附近的嫦娥四號,接到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指令,在距月面129公里處成功實施7500牛頓發動機點火,約5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進入近月點約100公里的環月軌道,近月制動成功。

所謂近月制動,就是讓航天器減速,讓它被月球引力捕獲,而精準「剎車」是嫦娥四號任務的一大難關,月球逃逸速度約為每秒2.38公里,如果航天器比這個速度快,就會與月球失之交臂。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和月球車組成,它前往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此前從來沒有航天器在那裡著陸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