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到習近平 歷屆《告台灣同胞書》表述意涵為何?

2019年01月1日 06:00

▲《告台灣同胞書》從毛澤東時代,到習近平主政,共發表五次。(圖/鳳凰網、新華社)

▲《告台灣同胞書》從毛澤東時代,到習近平主政,共發表五次。(圖/鳳凰網、新華社)

記者蔡浩祥/北京報導

時逢《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自1950年首次發表以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時代,中共中央總共發表五次。然而,細看這五次告台灣同胞書內容,亦可看出當時兩岸關係,以至於冷戰時期以來,國際情勢的演變

《告台灣同胞書》首發,是在1950年2月28日,由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發表,提出要完成解放台灣任務。

1958年10月6日,也就是「八二三砲戰」翌日,時任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出《中華人共和國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要求中華民國共同對付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指「八二三砲戰」是懲罰性質,與停止砲擊金門七天。

▲12月26日是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冥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54年,台美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北京不斷試探美國在兩岸關係的戰略意圖和底線。換言之,在毛澤東當時的盤算,唯有以「民族大義」拉住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才能維繫所謂的「一個中國」。這在當時冷戰時期,可說是種零和對抗的延伸。

第三次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則是在1958年10月25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再告台灣同胞書》,其內容是向台灣提出要求團結一致,與美國結盟是沒有出路,應團結一致對外;第四次則是同年11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三告台灣同胞書》,但在當時並無公開發表。

1988年解放軍正式恢復軍銜制,鄧小平接見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高級將領。(圖/翻攝自新浪軍事) 

▲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圖/翻攝自新浪軍事)

直至1979年1月1日,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名義所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其論述被視為兩岸關係走向新階段,當時大陸正迎來改革開放,中共對台方針也需大幅調整。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相較前面幾次發表皆以較具針對性的「國防部長」職銜公告,以「人大常委會」則呈現了更多的政治與統戰意義。

▲1979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圖/新浪微博)

▲1979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圖/新浪微博)

其次,以論述層面觀之,「每逢佳節倍思親」與「民族利益」作為號召,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三通與擴大兩岸交流,無疑是向台灣釋出善意;「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同時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主要兩條軸線儼然成形。

繼江澤民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江八點」。身為鄧小平改革開放與對台政策的執行者的胡錦濤,則以「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名,透過座談會的形式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年」。

▲▼ 白宮搞烏龍,讓胡錦濤、習近平變成「中華民國總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共前領導人胡錦濤以「胡六點」內容作為概括,加上任內通過《反分裂法》遏制台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05年,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時逢民進黨第一次執政,胡錦濤以「胡六點」內容作為概括,戰略上改變了「促統」與「反獨」的順序,兩岸關係也在簽署各項協議中達到高峰。

《告台灣同胞書》迎來40周年,在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戰民進黨慘敗的背景下,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論述已看出端倪,加上北京對台有著更多籌碼、資源,更為自信的表述,相信是不太意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