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話「藏歷史玄機」 揭台灣教科書很少提的2件史事

記者柯沛辰/台北報導

時逢《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重申一中原則、和平統一,內容談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反法西斯戰爭」。事實上,這兩句話富有深厚的歷史含義,不僅貫穿國共內戰、抗日戰爭,最早還可追溯至1936年「西安事變」。如今時隔80年再度喊出相同口號,頗具探討空間。

習近平致詞時表示,中國人民1945年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同取得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但隨後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他強調,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和平統一對兩岸同胞最有利,「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抗日戰爭打了14年?對岸小學教材把「8年抗戰」延長了(圖/翻攝微博)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82年前東北大學生的口號,旨在要求國府停止內戰、收復失土。(圖/央視微博)

事實上,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1995年就曾在「江八點」提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這個口號並非江澤民首創,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初「西安事變」。1936年12月,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在西安發動「兵諫」,囚禁國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最終蔣平安獲釋,國共展開第二次合作,形式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當時背景適逢東北三省失陷5年,國府下令東北軍「剿共」,徹底執行「攘外必先安內」國策,但各界「抗日救國」呼聲不絕於耳,東北大學生甚至走上街頭抗議,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一時之間輿情沸騰。張學良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眼見苦諫無果,便商定以捉蔣方式強逼「聯共抗日」,最後順利達成目的,但事後楊遭殺害,張則被幽禁長達半世紀。

▲▼西安事變主角蔣中正(右)、張學良(左)及楊虎城(中)在事變發生前合影。(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安事變主角蔣介石(右)、張學良(左)及楊虎城(中)在事變發生前合影。(圖/維基百科)

至於「反法西斯戰爭」一詞,則是因為中共史觀認定「帝國主義」是二戰起因。1940年代,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等3個法西斯軸心國向外侵略,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最早的戰場,在1931年就發生「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當時張學良為避免戰爭全面爆發,採取不抵抗政策,但部分東北民眾自發組成「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等組織抵抗,為抗日戰爭拉開序幕。

中國學者近年認為,「中國是第一個對抗軸心國的國家」,除了正式開戰時間點比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早了足足2年,其次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層次更高是在「弱國反侵略」,而非單純的「中日戰爭」。

在中共這個觀點下,「二戰」是歐美列強在全球殖民利益下與軸心國發生的軍事衝突,中國軍民作為被無故侵略的一方,與這些帝國主義利益並無直接關聯,但卻在抗戰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事作出貢獻,所以應該以「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詞詮釋這段歷史。

▲▼2018年,紀念77事變(盧溝橋事變),77事變81周年。(圖/翻攝自央視新聞微博)

▲有別於「八年抗戰」的時間起點,抗日活動最早其實可追溯至「九一八事變」。(圖/央視微博)

近年來,中國教育部開始將中小學教材中的「八年抗戰」字眼改成「十四年抗戰」,一改過去以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作為時間基準,將抗戰時間軸提前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目的就是要突顯共產黨在抗日中的重要性,並特別紀念「反法西斯勝利」。

如今《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習近平談話中再度使用「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反法西斯戰爭」一詞,除了充分展現對台中心思想,背後歷史意味也耐人尋味。

▲▼ 習近平2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圖/路透)

▲ 習近平2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圖/路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