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鍋?太遜!漢代煮的是「五格鍋」 最愛大補馬鞭、鱉、河豚

▲肉片,火鍋,配料。(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火鍋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舌尖上的中國》顧問蔡瀾1日在節目上稱「火鍋最沒文化,該消失」,引起網友討論「護鍋」,其實火鍋歷史悠久,從商周時期就已出現在生活中,鍋內還被分隔成五區塊,5種口味一次滿足!且古人愛吃的食材是馬鞭、鱉、竹筍等「進補式」吃鍋,在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的墓中,就找到,名為「五格濡鼎」的豪華款火鍋。

► ►《舌尖上的中國》顧問蔡瀾批火鍋「最沒文化該消失」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火鍋的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圖/翻攝梨視頻,下同)

火鍋不只現代夯,在古代其實也備受追捧!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造出了現代火鍋的原型,例如西周的「有盤鼎」,鼎底可以放碳火加熱,與下盤連成一體的鼎,方便將火源與食材同時端上桌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西周的「有盤鼎」底下可放置火源。

到了漢代,火鍋類型就豐富很多,近年發現的西漢海昏侯墓,曾出土過一個銅火鍋,爐底設計方便取出燃盡的炭火,基本上跟現代火鍋沒什麼不同。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銅火鍋,換火更方便。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漢代還出現「鴛鴦鍋」,考古團隊曾在江蘇盱眙縣的大雲山漢墓中,發現形製罕見的「青銅鼎」,鼎內被隔板分為五個區域,被稱為「五格濡鼎」或「分隔鼎」;這個鼎的主人,正是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作為漢景帝的兒子,曾請董仲舒任相,所以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按董子陰陽五行學說做的火鍋,吃出學問。

▼劉非愛用款「五格濡鼎」。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根據墓中食物和當時文獻記載,在劉非時代流行的食材包括牛通脊(牛外脊)、牛百葉(牛肚)、羊肚、馬鞭、野雞、雁肉(鵝)還有鵪鶉等;水產類有河豚、黑魚(烏鱧、烏魚)、鱔魚、甲魚(中華鱉)、鱖魚(花鯽魚)和海貝等;蔬菜有竹笋(筍)、蒲菜、石耳(石壁花)和蘇葉(紅紫蘇)等,這種五格的樣式。

愛吃火鍋的曹丕也曾賜給臣下「五熟釜」;現在北京故宮收藏的清宮錫製「一品鍋」,就是個非常精緻「小資」的五格小火鍋,每個鍋都有各自加熱的酒精碗,可見古人對於火鍋的愛是多麼「濃烈」。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清宮錫製「一品鍋」。

把肉切成片,放進滾湯裡涮的這種「常規」吃法,雖然漢代就有文獻記載,也出土過相關炊具,但具體工藝最早是記載於南宋《山家清供》一書中,作者林洪寫了一道菜,名為「撥霞供」,做法是把兔肉或豬羊牛肉切成薄片,再用酒、醬、椒等調味料醃製,等湯煮開再涮,煮熟後沾醬汁食用;可看出跟現在的涮羊肉相比,最大的不同僅僅是肉片預先調味而已。

▲▼漢代古人煮的是「五格鍋」最愛吃馬鞭、鱉,火鍋。(圖/翻攝梨視頻)

▲乾隆曾大辦火鍋宴。

今日熟悉的火鍋樣式,大多來自清代的銅火鍋,它從歷代火鍋形式中發展成熟;清代時期,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日佳餚,乾隆皇帝就特別愛吃。根據史料記載,乾隆44年8月16日到9月16日期間,一個月內他就吃了27種火鍋,共計60多次;乾隆48年正月初十,還在清宮大辦530桌火鍋宴,盛況空前,算得上是火鍋死忠粉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