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世凱/綜合報導
中美貿易大戰延燒近9個月,雙方互相過招之下也吃了虧,外界分析兩國離達成共識的理念更近了;川普表示,美中解決貿易戰談判的進展「相當順利」。這場貿易紛爭究竟是如何展開?又為何僵持這麼久還未落幕?《ETtoday新聞雲》整理事件脈絡,帶您了解這場經貿衝突的起源。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備忘錄,向中國課徵關稅。(圖/路透社)
2017年4月,川普在選舉時打著「要把製造業跟就業帶回美國」的口號,指示商務部調查中國與其他國家進口到美國的鋼鐵,是否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同年8月,川普再度執行明確針對中國的調查,要求研究中方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並且將重點放在「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調查結果初步估計中國竊取知識產權,造成美國高達千億的損害;陸媒對此批評川普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認為這項調查危害兩國關係。
2018年1月,美國率先對太陽能板和洗衣機開刀,要求對進口的太陽能板課徵30%的關稅,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洗衣機的稅率則由20%起跳,墨西哥和南韓也受到波及。3月9日,美國還表示將對進口鋼鋁課徵高關稅。
貿易戰正式開打的日期則是3月22日,川普簽署備忘錄,並宣布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和商業秘密」,涉及商品總計達600億美元,同時要求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行動,包含訴諸WTO等,還指示財政部限制來自中方的投資。
▼ 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經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國財政部4月2日正式發出公告還擊,開始對原產於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關稅,對水果及製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為15%,對豬肉及製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為25%。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4月3日發布「301制裁」清單,對1300項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價值高達500億美元,瞄準「中國製造2025」領域商品,也波及航天、通訊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4月4日中國立刻再度出招,決定對包含大豆、汽車在內的106項美國商品加徵25%的關稅。
川普4月5日嗆聲「對中國的回應感到憤怒,並表示會考慮再加碼貿易戰」,對1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額外關稅;中方回應「我們不想打,但不怕打貿易戰。」陸媒分析,中國對美課稅的領域大多集中在水果、豬肉等農產品或初級產品,但美國對中國課稅的領域則「高級」很多,主要是航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高科技產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警告美國說,「首先受損的將是美國消費者和公司企業的利益,美方有關人士錯估形勢。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們會奉陪到底,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雙方此後便展開攻防戰,雖然一度在5月談判出現緩和局勢,但是6月就又再掀紛爭,直至12月1日,雙方領導人在二十國集團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舉行會談,才達成共識進行休戰,並設定了3個月的談判期限。
▼G20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圖/翻攝自新華社)
美國副貿易代表格瑞斯(Jeffrey Gerrish)今(2019)年1月7日至8日率領美方工作組訪華,與中方工作組就落實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重要共識進行積極和建設性討論。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代表團6名成員名單推測,這次雙方重啟的談判中,可能會著重農業和能源議題。
環時社評今(7)日指出,中國確實希望雙方達成協議,但中國的立場自始至終的延續性非常好,能夠達成協議是很好的事,「但同時也是不能強求的事」,如果仔細看,中國其實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態度;否則的話,中國就不會一次次對美方加徵關稅堅決採取報復行動了。貿易戰延續9個月,有一個道理得到越來越清晰的驗證,「那就是貿易戰真的是雙輸和多輸,誰也從中得不到好處」。
路透社報導,川普近期表示,「我們將會與中國達成協議,結束困擾全球金融市場長達數月的貿易爭端。」《紐約時報》提到,川普越來越急於達成協議,這將有助於平息股市動盪,他也把其視作「測量總統任期表現的政治心電圖」。
▼美國副貿易代表格瑞斯(Jeffrey Gerrish)與代表團6日抵達北京。(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