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車示意圖。(圖/記者周宸亘攝)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垃圾回收的成效顯著,就連國際也關注!全美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Smithsonian)旗下雜誌Ensia,更特別專文介紹,台灣如何洗刷原本「垃圾島」的臭名,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垃圾分類、廢棄物回收率超過50%的乾淨島嶼,就連民眾的的觀念也跟著改變,致使垃圾的製造量大大的下降。
在Ensia上刊登的文章內容指出,在台北市的許多地方能夠看到,由廢棄寶特瓶、塑膠、鋁罐、鞋底等等的材料,所建造而成的展覽廳,例如花博公園裡的EcoARK流行館。台灣的人口超過2300萬人,這樣的小島卻擁有世界上最高效的回收計劃,約有55%的家庭和商業垃圾可以被回收,而在工業廢棄物的比重則是來到77%。
根據一間塑膠技術公司稱,台灣在2015年時已經有超過1600家回收公司投入營運,年收入大約為20億美元(約621億台幣)。現在在台北的街頭上很難看到垃圾桶,然而25年前,台灣因為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量飆升,卻也造成垃圾量大增,以至於台灣獲得了「垃圾島」這樣不雅的綽號。
1993年時,台灣的垃圾收集率僅為70%,廢棄物的回收率更為零,全台三分之二的垃圾場則是呈現爆滿的狀態;為了解決這個情況,政府開始提議興建數十座焚化爐來焚燒垃圾,還為廢棄物管理樹立一個管理框架,鼓勵民眾和商家採用可減少垃圾產生的作法。
根據政府的計劃,公司可以透過自行處理或是支付廢棄物費用,來處理垃圾,,而民眾則是利用垃圾分類跟專用垃圾袋來處理,將垃圾按照類別丟棄回收。文章中更提到台灣特有的「垃圾車」,更稱這像是一中「社區儀式」,民眾可藉由古典音樂聲,將垃圾提出家門傾倒,志願者或是清潔隊員則是負責幫助人們正確的分類垃圾,再將收集到的東西送到工廠分類,發送到各個不同的地方,以各種方式被回收處理。
此外,為了在回收上講求更大的靈活性,台北更有智能回收的地方,讓大家在回收瓶子或罐子之餘,還可以為悠遊卡充值。對於那些想要以不當方式丟棄垃圾的人,也將會面臨罰款或是遭到勸導的風險,廢管處處長賴瑩瑩就說,人們必須要對自己的個人消費負責,廢棄處理這件事需要深深的值入公眾億是中,這樣才能落實循環經濟。
現今就一般台灣人來說,一個人每天產生850克的廢物,相較於15年前的1.2公斤少了非常多;據悉,台灣本島的回收率超過50%,儘管這些數字仍然存在著爭議,而許多垃圾焚化廠則是處於低度的運行狀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