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盼補選弱勢族群。(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翁嫆琄/台北報導
總統蔡英文元旦談話要求將稅收超收紅利分享給弱勢,經過一週討論與規劃,行政院8日確定停止「發放現金紅利」的討論方向,歲計賸餘的處理方向將會是從長計議,謹慎周延,會多聽立法院與社會意見。民進黨立委余宛如下午在臉書說明,去年稅收超徵來自於營所稅、證交稅,基本上這來自於大企業與股市活絡,根本不存在網路酸言指的「拿受薪階級上班族血汗錢,救濟不用繳稅的弱勢或低薪族」。
余宛如說,總統宣示要將經濟發展的紅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讓低薪與弱勢族群一起分享,這立意非常良好,她也支持,但要提醒,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足,投資熄火,是老化衰退的前兆,若是無法帶動投資,即使財政健全,國家也只是像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而行政院公布具體的做法,是促進經濟發展、照顧弱勢扶老攜幼、預防非洲豬瘟三大方向,並否認將發放消費券或實施負所得稅。余宛如指出,這不只是一項照顧弱勢的福利政策,本質上是小英政府為了點火內需消費力的政策設計,但這是次要的,重點還是在於投資的活力與企業的轉型。
針對外界的批評,她強調,稅收超徵與受薪階級無關,去年稅收之所以超徵500億元,她在去年11月質詢時曾經請財政部長蘇建榮說明,他表示主因有三。首先,去年經濟成長率比預期好,所以大企業的營業所得稅增加;其次,去年股市前9月維持在萬點以上,導致證交稅增加;最後,營所稅暫繳是採用20%的稅率,導致稅收比預期多。從這一點上看,去年稅收超徵來自於營所稅、證交稅,基本上這來自於大企業與股市活絡,根本不存在網路酸言指的「拿受薪階級上班族血汗錢,救濟不用繳稅的弱勢或低薪族」。
余宛如也說,經濟成長紅利,不會危及國家財政,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曾在2009年以舉債方式編列發放消費券,但這一次小英總統要發放經濟成長紅包,完全是來自財政盈餘(歲計賸餘),也可說是政府儲蓄,並非超徵的稅收,也絕對不會舉債,沒有破壞財政紀律,不是負所得稅。蘇建榮今天就說明,歲計賸餘來自景氣回溫、稅制調整以及政府在歲出部分努力節流,額度約386億元,主要是來自2017年歲計賸餘175億元、2018年還未決算的211億元。
同時,她還表示,給魚吃,不如給釣竿,台灣經濟的成長果實,主要是來自大型企業、出口製造業等,但內需的成長力道不夠,有礙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造成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的問題。真正弱勢國民需要照顧,但檢視長期處於低薪的行業,多屬月薪不到3萬的內需型服務業(零售、觀光、餐飲等)以及年輕族群,不僅消費力不足,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余宛如坦言,她不贊成之前傳要針對收入低於3萬元的民眾發還1萬元「現金紅利」,因為這種「一次性」發放,都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給他們魚吃不如給釣竿,應增加他們的月薪收入。
她建議,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台灣的財政體質良好,沒有外債,財政負債比例亦低。但相對的,我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高,有很多老化衰退的前兆,尤其是投資熄火,即使財政健全又如何?國家有如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台股有20%的殭屍股,減資、分拆、私有化與海外上市是主流,IPO(初次公開發行)和籌資沒有活力。金融保險市場不振,銀行、保險、證券3業的財富管理業務同質性太高。
因此,余宛如認為,內需經濟面對典範移轉,需要政策來協助、金融與資本市場逐漸老化,需要注入活力,希望小英總統在照顧弱勢與低薪之餘,還是要打造「輕稅簡政」的良好投資環境,政府帶頭民間投資,才是根本之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