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編特輯】
圖、文/利眾公關提供
國健署公布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老年人有吞嚥困難狀況,連生活中「吃飯、喝水」等小事也成為病痛來源。波仕特最新調查顯示,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另有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咀嚼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多數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若無積極介入處理,可能導致患者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吞嚥困難的認知程度低造成就診率低,這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但只要即時介入,透過適當的復健方式,可很大改善此一狀況。」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提到,在咀嚼吞嚥困難的飲食照護上,「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建議應適當「增加滑順度」、「增加凝聚性」幫助進食。而有部分照護者利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她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市面上已有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提供照護者多方選擇參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