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示意圖/CFP)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細胞幹細胞》刊登文章稱,發現腸道中也有造血幹細胞和先驅細胞,具有多分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與骨髓中的相似,所造的血細胞比例應不低於全循環系統的10%。研究者追蹤了21個做了腸移植的患者5年,發現這些細胞還有助於促進移植組織的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在過去5年中,倡導移植的失敗率高達50%,約5至9%的患者會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這是由移植組織中含有的大量淋巴細胞對受者產生免疫反應造成的。
▲血液。(示意圖/視覺中國)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21名「腸移植」患者進行了5年的跟蹤研究,他們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移植後4年,患者的外周血中都一直存在著自身和供者兩種類型的血細胞。
研究這門檢查了提供者的血細胞後發現,來自提供者的T細胞曾經去過接收者的胸腺,進一步分析後,原來這些長期存在的T細胞不會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而且經過受者胸腺的訓練後,和接受者的組織以及免疫器官形成和平相處的狀態。
目前,仍未確定腸道能提供的血細胞數量,但根據研究團隊預估,比例應當不低於全循環系統的10%。通訊作者Megan Sykes指出,有大量供者細胞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現在這麼多的免疫抑制劑,減少免疫抑制劑本身也是對預後有好處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