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唐德宗變得貪婪自私,只有進貢更多的錢才能打動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圖、文/大是文化提供
唐德宗在奉天孤苦無助,長安的叛軍卻迅速掌控局勢。攻克長安後,不知誰想到的主意,叛軍走在街上喊著:「都別怕,不用擔心,我們免除你們貨櫃稅、間架稅!」他們的喊話立即受到長安市民的歡迎,這些市民非但沒有表現出對於大唐的忠誠,還毫不猶豫投入叛軍懷抱。
貨櫃稅和間架稅,是唐德宗發明的新稅種。所謂貨櫃稅,就是向長安的錢莊借錢、向糧商借糧。錢莊裡的錢都是儲戶的,但皇帝決定讓錢莊拿出1/4來救濟,糧商也面臨著同樣的政策。命令下達後,整個市場一片譁然,商人紛紛罷市抗議;而間架稅則是向所有的房產收錢,每間房最高要繳納2,000文錢。
此稅法徹底激怒百姓,他們寧肯支持叛亂士兵,只求廢除這些苛捐雜稅。但是,市民和士兵不知道的是,皇帝這麼做也純屬無奈。此刻帝國的財政已經是捉襟見肘、拆東牆補西牆,即便搜刮聚斂,仍然滿足不了戰爭開支,皇帝之所以沒有賞賜士兵,也是因為國庫已經空了。叛亂的士兵最後找到一位叫朱泚(音同「此」)的人來做皇帝,朱泚擔任過盧龍節度使、太尉,由於弟弟朱滔參加北方四鎮的叛亂,他在長安附近被免職賦閒。朱泚自稱大秦皇帝,親率大軍進攻奉天。
而在奉天的唐德宗部隊在圍困中缺衣少食,士兵向皇帝請求發一些禦寒的衣服,德宗拿不出來,只能把親王腰帶上的金飾拿下來賣掉,再補貼給士兵。
唐德宗在困境中,發出了著名的罪己詔,不惜痛斥自己長在深宮,「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將整個國家帶往災難之中,「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這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最深刻的自責。大多數時候,皇帝總是將錯誤推給別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臨死前,還認為是別人辜負他,唐德宗的詔書卻不惜全部打掉自身威嚴,只怪自己。
他甚至赦免大部分發動叛亂的人,不管是北方四鎮還是淮西李希烈,一概既往不咎,只有稱帝的朱泚不在赦免之列。不過,朱泚的弟弟朱滔是北方四鎮的叛亂者之一,皇帝怕他擔心受到朱泚的連坐罰,宣布朱滔也會得到赦免,他還宣布廢除苛捐雜稅,發誓要做一個好皇帝。
在奉天被困數月後,唐德宗才有機會逃往漢中地區。在漢中幾個月後,朱泚叛亂被平息,他得以回到物是人非的長安。既然德宗在詔書中如此痛斥自我,那麼回到長安後,人們是否看到一個痛改前非的皇帝?答案是唐德宗的確變了,但他的變化卻令人心碎。
在這幾次叛亂之前,德宗皇帝是個雄心勃勃、勵精圖治,試圖恢復大唐昔日榮耀的君主,他罷黜專權的宦官、提倡節儉、摒棄不正規的稅收,試圖建立起健康的財政,並收回藩鎮權力、將其置於中央的監督之下。
可是叛亂過後,皇帝卻不再信任任何大臣,重新依賴宦官掌權。他逃離長安已經證明,所有的大臣、所有的百姓都不可靠,會為了渺小利益拋棄整個皇朝。他也不再指望正規的稅收,變得貪婪無比、四處找錢,如果想打動皇帝,只有一個辦法:向他進貢比別人更多的錢財。
唐德宗在叛亂中得到的最大教訓,就是即便有著無數的美好計畫,如果沒有錢,還是什麼都做不成。他所謂痛改前非,就是變成守財奴。德宗終生為財政問題焦頭爛額,攫取著任何可以撈到的收入。他的形象顯得如此卑微,成為後來歷任皇帝的笑柄,提醒後代不要變成受困於錢財的守財奴。
德宗去世時,唐代的財政制度已經千瘡百孔,誰都無法糾正。但他給後代留下大量的財富,使得憲宗能夠利用這些錢,重新實現中央集權。也許,憲宗燒錢打仗時,有一個老守財奴的靈魂,正在天上欣慰的望著世間的風雲,欣慰、感慨一輩子的忍辱負重是值得的。安史之亂後,皇帝為財政付出的努力,如同一部血淚史,向人們訴說著帝國財政崩潰的心酸。
★本圖、文經大是文化授權,摘自《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一書
讀者迴響